??熟悉的人都知道,他审时度势、思维超前。早在十三年前就毅然辞去令许多人羡慕的铁饭碗———山东省沂源县外经委副主任一职,创造中国自己的民族果汁饮料事业,这一干就是十三年,创造了一个知名品牌,带动了一个产业的发展。
??和他共过事的人都知道,他勇于创新、永不满足。当初的汇源负债累累、名不见经传。十三年的艰苦奋斗,如今可谓实力超群,大名鼎鼎了,但他却从没有满足过,似乎永远也不会满足,做得更大更强、创建一个百年品牌是他最大的夙愿。
??了解他的人都知道,他一向淡泊名利,不善张扬。他到底获得过多少奖牌、奖章和荣誉称号,谁也没有认真清理过。要想采访他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真正让他感到有意义的是2002年以来获得过的“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关爱员工优秀民营企业家”、“北京市优秀***员”。他说:这意味着我的劳动、我的付出得到了党的认可、社会的认可、员工的认可。而一个人最大的人生价值就在于得到这种认可。
??见过他的人都有一种感觉,他的衣着打扮、生活习惯太普通了,简直看不出他是一个腰缠万贯的大老板,只有在听他说起汇源,说起“三农”,说起市场的时候,你才会领略到一个企业家的风范。
??他说:你记不记得我朱新礼不重要,只要你知道汇源就行;我像不像老板没关系,只要我的本色没丢!
??但走近汇源,走近汇源的员工,走近朱新礼,才感到这个奇迹并没有什么神秘,一切都是那样的理所当然。
??朱新礼,沂蒙山区走出的汉子。农村生活的经历使他深知“庄稼人”的不易。20世纪80年代风行的“要致富,种果树”使得广大农民似乎看到了希望的曙光,但真正到了果实累累的季节,果农们却又为“卖果难”发了愁,许多人不得已毁林砍树又重新回到了自己那产量收入都很低的庄稼地。朱新礼闲不住了,与其坐在办公室里打发日子,不如扎扎实实地为“卖果难”的果农做点实事。
??1992年,朱新礼已是县外经委的副主任,但他却放着别人羡慕的官位不做,毅然辞去公职下海创办了“汇源”,用他自己的话说,中国目前不缺政府官员,缺的是企业家。是机遇、责任、市场把他推下了海。从创业那天起,他就把汇源作为一项神圣的事业去干,马不停蹄,只争朝夕,从没有放弃、动摇过,从没有停顿、休息过。
??从山东到北京,从北京到全国,从国内到国外,汇源每年都以100%的发展速度递增,他为这个事业倾注了全部的心血。
??1993年,第一批浓缩果汁生产出来时,朱新礼只身一人背着山东的煎饼去德国参加食品展。他请不起翻译,就请留学在国外的孩子义务帮忙;吃西餐太贵,靠自带的干粮充饥。一个人忙里忙外,硬是靠优质的产品和他的全部真诚,一下竟拿回了数百万美元的定单,在那个小山城里创造了一个神话。
??初尝胜果,他却又出奇招。1994年9月,他率20多人来到北京顺义区安营扎寨。他知道,北京是人才、信息、交通、市场都相对发达的地方。万事开头难,要干一番大事业就要先从难开始!
??20多个人的一支队伍,既是生产工人,又是营销人员,晚上生产,白天送货,根本分不出哪个是总裁,哪个是普通员工。
??人想出名,人也怕出名。起步创业时,没人注意你。汇源知名度提高了,找的人多了起来。1997年起,汇源开始在全国各地建厂。来找合作的、寻求投资的人多了起来。面对各地抛出的诱人条件和承诺,朱新礼异常冷静。他的目光不在眼下,而在长远;不仅在企业本身,而是和“三农”利益相连;不在于捞上一把就了事,而在于把这个事业干出个样。
??这些年,汇源相继在经济欠发达地区投资建厂,如河北顺平,山西右玉,湖北黄冈,吉林延边,陕西咸阳等,无不都是兼顾到了社会利益和企业利益的结果。
??汇源以20多个现代化的工厂带动了全国60多个果蔬奶茶等原料基地的规划、建设和发展。汇源每年要消化掉100多万吨水果蔬菜,有数以百万的果农从中受益。
??2004年春节,山西右玉县的四大班子带着机关干部顶风冒雪来到汇源,献上了一台以歌颂汇源为主题的自编自演的文艺节目。该县是一个小县、穷县,是全国30个沙棘产业县之一。汇源落户右玉,县里20多万亩的沙棘果有了出路,农民有了收入,工厂成为当地纳税大户。机关干部们都知道,他们的工资袋里充满着一股浓浓的“果汁味”。
??汇源重庆万州柑橘基地尚在建设中,却先后有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前去视察。这是因为三峡移民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啊!汇源斥巨资在万州打造亚洲最大的百万吨柑橘深加工项目。目前已完成首期30万吨柑橘加工生产线,两万多亩良种柑橘苗木培育中心。全部项目完成后,将使长江沿线几十万移民和果农从中受益。同时将对三峡库区的绿化、环保、水土保持做出重要贡献。然而,眼下的汇源非但没有盈利,每年却还要往里注入资金,没有点长远战略眼光,没有“三农”情结,是不会有这样大手笔的!
??朱新礼的可贵之处在于,他知道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只有整个汇源、整个社会都来关注“三农”,支持“三农”,“三农”问题的解决才有希望。所以他不遗余力地在一切可能的场合和机会为“三农”呼吁呐喊,同时他要把这种对事业的爱、对“三农”的情变成全体汇源人的群体意识和行为。他经常不断地引导员工了解国情、了解三农、了解企业,使他们人人都清楚事业的价值所在,清楚企业的前途所在,清楚个人的目标所在,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同心同德。
??创业之初,自幼喜爱文学艺术的朱新礼曾亲自写过一首《咱汇源的人》的歌,其中唱到:“咱汇源的人,有啥不一样?自从离开家乡,就想干出个样!”
??朱新礼用自己的爱心、信心、恒心创建了一个知名品牌,带动了一个产业的发展。
??一个普通的企业家,聚集起一帮普通的人,却做了一件不普通的事业。许多人许多次都在重复着一个问题:汇源发展的奥秘是什么?朱新礼说,汇源的发展有着诸多方面的原因:党的好政策、改革开放的大环境,社会各界的支持、潜力巨大的市场……但我本人最引以自豪的是我们这个团队的上万名员工。是他们对我的期盼,他们的敬业精神在激励着我、支持着我。如果做不好,我就对不起他们!
??信赖员工,依靠员工,培养员工,关爱员工是朱新礼办企业的真谛所在。把员工培养成有用之材就是对他们最大的关爱!
??他一贯倡导把企业办成学习型组织,让员工感到在这里有学头。
??他一贯倡导创造一个公平、公正、公开的竞争环境,让员工在这里有干头。
??朱新礼常说:我用人的原则就是给员工提供一个公平竞争、展示才能的舞台,让大家尽情表演,各显神通,真正实现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目前公司管理层中80%的人是通过竞争上岗的。从总裁到员工,每月都要通过述职和自下而上的绩效考核来确定待遇,年终通过综合考评来决定是否继续聘用。他积极倡导并且亲自参与各种形式的对话会、演讲会、辩论会,目的就是要把蕴藏在员工中的积极性挖掘出来。一大批员工正是利用这些机会崭露头角、脱颖而出,走上了领导岗位。许多人说:有这样公平竞争的环境,做不好工作只能怪自己无能。
??他一贯倡导一种以绩效为导向的企业文化,让员工在这里有盼头。企业没有效益就不能立足于社会,员工得不到实惠就不能立足于企业。朱新礼倡导的是一种以绩效为导向的用人机制。不怕你要职务,不怕你要高价,不怕你“跳槽”,一切用绩效说话。他倡导每月拿出200万元的专项奖金设定了金星奖、营销专项奖,做到月月有奖、事事有奖。一年下来,获奖金最多的厂长、员工,每人达数十万元。随着企业实力的不断增强,朱新礼总裁每年的工作计划中都要承诺为员工做多少件实事。标准的职工餐厅、浴室、医务室、员工公寓、各种活动中心、配套的服务设施一应俱全。职工工资逐年递增,人均年工资已超过两万元。远在全国各地的汇源员工每次回来都要感叹:几天不见,又有新变化了。
??朱新礼管理严格是出了名的,有时候严得令人有些害怕。但他从来不与人结怨、给人记账。他说:“管是亲,严是爱,放任自流才是害。”创业之初,他看到有的叉车司机把压烂一个苹果不当回事,他愤怒了:不知道珍惜果农辛辛苦苦收回来的果实,就不配做一个汇源人。于是,一块醒目的警示牌矗立在车间门口:压烂一个水果罚款50元以上!当他看到有的人把喝不完的果汁倒掉时,他心疼了:马上召集员工掰着指头算,产出这一盒果汁要经过多少道工序、多少个环节?不爱自己的产品,还指望他爱岗位、爱企业吗?
??正是这种严格,你到了汇源的任何一个角落都看不到一个烟头,看不到一丝痰迹;正是这种严格,许多年轻的员工走上了领导岗位。一位在外地任职的厂长说:原以为离总裁远了,挨批少了,心里可以轻松些了。可一段时间下来,听不到总裁的批评和指导,心中却空荡荡的没了底。
??大企业的气派,小企业的作风是他的一贯主张。一般人很难想象:偌大个公司,每张纸都是用了正面用反面;开会时谁的手机响了就会自觉自罚到外面站着听会;就餐时哪桌果汁饮料喝不完,哪桌职位最高的人要受到处罚。
??严师出高徒。到过汇源的人都说:汇源人的素质的确不一般。
??在汇源,也有“跳槽”的事情发生。朱新礼总裁有时非但不劝留,反而主张可以出去转一转,看一看,大不了不行再回来。有一位经理不到几年就经历过“三进三出”。问他还走吗?他说打死也不走了。每次出去时都觉得自己可以了,能够独当一面,也想学总裁去干一番大事业,可到头来还是不行。回来的人仍然可以受到重用。正是这种海一样的胸怀成就了汇源的大事业。
??另一位出走又回来的员工说:尽管在外面工资比这儿高,但我却没有感觉,缺乏亲情、缺乏沟通,总觉着中间隔着层东西。
??爱有时候是这样:拥有的时候你感觉不到它的价值,失去了以后才觉得它的珍贵。
说起“汇源果汁”,不知晓的人恐怕不多。多年来,它的市场占有率、销售收入一直雄踞同行业之首,但说到它的创始人、掌门人,名气显然要小得多。这与他一向不善张扬、低调行事的性格有关。
??熟悉的人都知道,他审时度势、思维超前。早在十三年前就毅然辞去令许多人羡慕的铁饭碗———山东省沂源县外经委副主任一职,创造中国自己的民族果汁饮料事业,这一干就是十三年,创造了一个知名品牌,带动了一个产业的发展。
??和他共过事的人都知道,他勇于创新、永不满足。当初的汇源负债累累、名不见经传。十三年的艰苦奋斗,如今可谓实力超群,大名鼎鼎了,但他却从没有满足过,似乎永远也不会满足,做得更大更强、创建一个百年品牌是他最大的夙愿。
??了解他的人都知道,他一向淡泊名利,不善张扬。他到底获得过多少奖牌、奖章和荣誉称号,谁也没有认真清理过。要想采访他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真正让他感到有意义的是2002年以来获得过的“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关爱员工优秀民营企业家”、“北京市优秀***员”。他说:这意味着我的劳动、我的付出得到了党的认可、社会的认可、员工的认可。而一个人最大的人生价值就在于得到这种认可。
??见过他的人都有一种感觉,他的衣着打扮、生活习惯太普通了,简直看不出他是一个腰缠万贯的大老板,只有在听他说起汇源,说起“三农”,说起市场的时候,你才会领略到一个企业家的风范。
??他说:你记不记得我朱新礼不重要,只要你知道汇源就行;我像不像老板没关系,只要我的本色没丢!
??但走近汇源,走近汇源的员工,走近朱新礼,才感到这个奇迹并没有什么神秘,一切都是那样的理所当然。
??朱新礼,沂蒙山区走出的汉子。农村生活的经历使他深知“庄稼人”的不易。20世纪80年代风行的“要致富,种果树”使得广大农民似乎看到了希望的曙光,但真正到了果实累累的季节,果农们却又为“卖果难”发了愁,许多人不得已毁林砍树又重新回到了自己那产量收入都很低的庄稼地。朱新礼闲不住了,与其坐在办公室里打发日子,不如扎扎实实地为“卖果难”的果农做点实事。
??1992年,朱新礼已是县外经委的副主任,但他却放着别人羡慕的官位不做,毅然辞去公职下海创办了“汇源”,用他自己的话说,中国目前不缺政府官员,缺的是企业家。是机遇、责任、市场把他推下了海。从创业那天起,他就把汇源作为一项神圣的事业去干,马不停蹄,只争朝夕,从没有放弃、动摇过,从没有停顿、休息过。
??从山东到北京,从北京到全国,从国内到国外,汇源每年都以100%的发展速度递增,他为这个事业倾注了全部的心血。
??1993年,第一批浓缩果汁生产出来时,朱新礼只身一人背着山东的煎饼去德国参加食品展。他请不起翻译,就请留学在国外的孩子义务帮忙;吃西餐太贵,靠自带的干粮充饥。一个人忙里忙外,硬是靠优质的产品和他的全部真诚,一下竟拿回了数百万美元的定单,在那个小山城里创造了一个神话。
??初尝胜果,他却又出奇招。1994年9月,他率20多人来到北京顺义区安营扎寨。他知道,北京是人才、信息、交通、市场都相对发达的地方。万事开头难,要干一番大事业就要先从难开始!
??20多个人的一支队伍,既是生产工人,又是营销人员,晚上生产,白天送货,根本分不出哪个是总裁,哪个是普通员工。
??人想出名,人也怕出名。起步创业时,没人注意你。汇源知名度提高了,找的人多了起来。1997年起,汇源开始在全国各地建厂。来找合作的、寻求投资的人多了起来。面对各地抛出的诱人条件和承诺,朱新礼异常冷静。他的目光不在眼下,而在长远;不仅在企业本身,而是和“三农”利益相连;不在于捞上一把就了事,而在于把这个事业干出个样。
??这些年,汇源相继在经济欠发达地区投资建厂,如河北顺平,山西右玉,湖北黄冈,吉林延边,陕西咸阳等,无不都是兼顾到了社会利益和企业利益的结果。
??汇源以20多个现代化的工厂带动了全国60多个果蔬奶茶等原料基地的规划、建设和发展。汇源每年要消化掉100多万吨水果蔬菜,有数以百万的果农从中受益。
??2004年春节,山西右玉县的四大班子带着机关干部顶风冒雪来到汇源,献上了一台以歌颂汇源为主题的自编自演的文艺节目。该县是一个小县、穷县,是全国30个沙棘产业县之一。汇源落户右玉,县里20多万亩的沙棘果有了出路,农民有了收入,工厂成为当地纳税大户。机关干部们都知道,他们的工资袋里充满着一股浓浓的“果汁味”。
??汇源重庆万州柑橘基地尚在建设中,却先后有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前去视察。这是因为三峡移民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啊!汇源斥巨资在万州打造亚洲最大的百万吨柑橘深加工项目。目前已完成首期30万吨柑橘加工生产线,两万多亩良种柑橘苗木培育中心。全部项目完成后,将使长江沿线几十万移民和果农从中受益。同时将对三峡库区的绿化、环保、水土保持做出重要贡献。然而,眼下的汇源非但没有盈利,每年却还要往里注入资金,没有点长远战略眼光,没有“三农”情结,是不会有这样大手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