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安籍毕业生小叶今年7月在厦门找到了一家设计院的工作。“都说今年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我生怕找不到工作,只和这家设计院的负责人见了几次面就匆匆定了下来。”小叶介绍,他刚从学校毕业,不了解这家单位的情况,一个月下来觉得工作太清闲,只是熟悉了一点画图,学不到什么新的东西。这份“坐办公室”的工作让小叶没有成就感,而正在这时,一次新的机遇又来到他面前,另外一家设计院的老总“相中”了小叶,希望他能够加盟。经过认真的考察比较,刚刚工作一个月的小叶决定毁约来到新的单位。由于在原单位时还处于试用期,毁约时不必缴纳违约金,为了弥补毁约对原单位造成的损失,小叶将工作一个月900多元的工资退还给了原单位。
如今小叶已经融入了新的单位。笔者电话采访他时他正在外地出差。“在新单位我既要做现场调查,又要常常跑工程,每天都很忙碌,但工作得很开心,很充实。”小叶说,“我最看重的是在一个单位里能不断学到新的东西,得到更多的锻炼,常常都有成就感。”
上海某高校新闻专业毕业的小郑曾经很为毁约的事烦恼,他先后参加了两家单位的笔试面试,其中一家要求一周内就去签约,而另外一家他更中意的单位则仍在最后决策中。“签”还是“不签”让小郑十分头疼,放弃眼前这家不错的单位太可惜,可他还是想再等等那家薪水更高、机会更好的单位。最后在父母和朋友的建议下,他决定先和这家单位签约“保底”,等更理想的单位来了通知再毁约。为了了解毁约带来的“风险”,小郑在毁约前到处打听这家单位的违约金。
“这种心情很难受,觉得辜负了原单位的知遇之恩,有一种愧疚感。”小郑说,“但人都想往高处走,为了前途考虑,这也是无奈的选择。”
眼下像小陈这样的“毁约心态”,已经在部分求职大学生里蔓延。他们大多面临用人单位要求签约的最后期限,于是在选择余地很小的情况下,做好了先签约再毁约的准备。在这种情况下,他们把毁约当作了一个程序来操作,并且仔细地衡量其风险和成本。
一般公司都根据岗位需求来确定招聘人数,众里寻他千百度,总算挑了几个顺眼又顺心的,一转眼改旗易帜了,这尴尬又怎么形容呢?
信华科技有限公司今年共招聘了45名应届大学生,现在已有7人毁约离开。该公司人事管理部门的负责人武女士说,为了挑选一些优秀毕业生,公司下了很多工夫面试、笔试和选择,大学毕业生的频频毁约却让他们很“受伤”。
“有的大学生有点急于求成,刚到公司就想干出成绩。”武女士说:“这种心情可以理解,但信华科技的一些设备技术要求很高,大学毕业生应该先熟悉一下情况。”
厦门环球建筑设计事务所今年共招聘5名大学生,其中有2人毁约。该事务所负责人宋先生说,如果签约合同关于违约的规定再具体点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