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政府有关部门纷纷建立信用监管平台。人民银行建立了全国联网的企业和个人信贷登记咨询系统;工商管理总局建立了近600万户企业基本信息的数据库;海关、税务、建设、质检、食药监、外汇等部门也建立了基于管理相对人的信用分类管理平台;商务部建立了商务领域信用信息数据系统,为防范国际化经营中的信用风险提供服务,目前已形成了石油市场管理、外援物资成套项目、技术进出口、机电产品国际招标4个业务子系统,归集了10万多家企业的信用信息。
二是促进信用信息共享的法规建设和联防机制开始起步。国务院颁布了《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北京、上海、吉林、浙江、江苏等省市出台了信用信息公开、归集、使用和个人征信管理等地方法规或政府规章。一些地区和部门还探索通过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形成社会联防。国务院信息化办公室积极推进工商、国税、地税、质检等部门的企业基础信息共享,国家发展改革委在北京、天津、黑龙江、安徽、湖北五省市着手推动信用信息的互联互通,上海、江苏、浙江联手开展了“信用长三角”建设。
三是行业组织的信用自律活动普遍展开。建筑施工、房地产、会计、律师、外汇、证券、保险等重点行业,通过制定行业信用标准和守信行规行约,建立从业人员信用档案、实行“黑名单”制度等,加强行业信用自律;建材、轻工等许多行业建立了“诚信自律同盟”,向社会发出了“诚信宣言”;医保商会和五矿商会等开始向会员企业提供交易伙伴的信用信息,帮助企业防范交易风险;中国肉类协会等则参与了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目前已有44家全国性的商会协会开始了行业信用评价试点。
四是信用服务行业得到发展。据测算,目前我国已有各类商业性的征信机构100多家,资信评级机构近80家,信用担保机构2000多家,其他专业信用服务机构500多家,已经发展成一个新兴的服务行业,信用管理师也成为一种新职业。信用服务行业的管理标准化建设和市场培育也开始提上日程,一些地方政府在重大项目评审、律师、会计师等特殊行业,实施了行业信用等级管理办法,抓紧推动信用行业标准的制定,培育商业性的征信需求。
五是政府部门整治失信、提倡诚信。近两年有关部门重点抓了打击商业欺诈和“诚信兴商”宣传教育。商务部、公安部等11个部门就虚假促销、零售商占压供应商货款、服务业违规经营、加盟欺诈、外贸欺诈、对外劳务和承包工程欺诈等6类商贸欺诈行为开展了重点整治;全国整规办与公安部等18个部门建立了商业欺诈协同查办机制;中宣部等部门还组织了一系列诚信宣传教育,每年9月都在全国开展“诚信兴商”宣传月活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应当看到,虽然近几年我国商务领域的信用体系建设取得了进步,但制度和机制建设尚在摸索之中,实践效果离政策目标尚有较大差距。目前,制售假冒伪劣产品的现象依然猖獗,偷逃税、骗汇、骗贷、走私、逃债、非法集资仍时时可见,招投标中的弄虚作假、商业领域的传销欺诈、各种虚假广告和营销手段远未敛迹。这些扰乱市场秩序、破坏社会和谐的现象,包括相当一部分侵犯知识产权问题都与信用缺失有关。因此,商务领域的信用体系建设任务仍相当艰巨,必须继续加快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