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目前,对4月信贷投放最“开放”的猜测是1万亿左右,但相比3月1.89万亿也大幅减少。“我们预计新增贷款会自然回落,但这并不表示政府会主动地收紧政策,反而银行贷款回归到一个更合理的增速,政府主动收紧政策的几率将大大减小。”瑞银最新研究报告指出。
新增贷款前快后慢本是惯例,今年在政府扩张性财政政策的刺激下表现得更为明显。随着政府主导的项目陆续获得资金,贷款增速会逐步过渡到更合理的水平。
虽然一些经济学家已经警告通货膨胀可能提前到来,但瑞银却认为,消费物价的通胀在短期内不会成为一个严重的问题。虽然全球各大央行纷纷采取扩张性政策,但全球范围内总需求仍然严重不足,核心的制造业产品价格可能面临着下降的压力,而中国不大可能在世界经济复苏之前独自推动这些价格上涨。同时,近期中国的消费物价的波动走势主要由农产品周期和进口原材料成本主导,而这两者正好都处于下行周期。
如果今年剩下的时间内,新增贷款哪怕只有一季度增速的一半,全年信贷投放仍将达到11.5万亿。对于一季度惊人的信贷投放,货币决策层依旧按兵不动,而其他一些经济部门也坚持宽松的货币政策应该持续。多位接受《每日经济新闻》采访的银行人士均表示,监管层从未对投放规模有过指导意见。
“主要是决策层还没有看到确凿的经济复苏证据,形势仍旧严峻,”东方证券宏观策略分析师高义对《每日经济新闻》表示。而瑞银则认为,除非出现通胀快速抬头或者其他经济明显过热的信号,信贷回落更可能是一种自然行为而非出于主动收缩政策。
值得警惕的是,即使消费物价上涨被其他因素所抑制,贷款增长出现失控也会带来严重后果。从银行反馈的信息看,作为重要借款主体的地方政府,依旧认为银行贷款是一种低成本、同时利大于弊的融资方式。瑞银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汪涛认为,如果借贷主体需求强烈,那么对信贷的需求可能不会那么容易就降下来,目前的贷款增速就可能是一段信贷过度扩张时期的开始,并将伴随资产泡沫、资源错配风险的产生。
市场人士测算,如果今年新增银行贷款达到9万亿人民币,信贷余额占GDP的比重将增加20个百分点以上。而这种迅速再杠杆化将显著增加资源错配和资产价格泡沫风险。
“这种情况下,银行贷款过度增长超过了政府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和私人部门实际需求所能吸收的程度,将不见得会带来更多的投资和更快的经济增长。”汪涛在报告中指出。
瑞银认为,全年保持在7万亿左右的新增规模或同比23%左右的增速,也许是较为合理的水平。(每日经济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