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了解,拥有食用油高端科技的日本企业已开始进行品牌商标布局,仅花王株式会社一家在中国的注册商标就达到1738个。
具有前沿意义、技术含金量很高的专利技术,可能在不久的将来成为蚕食国内食用油利润的利器。知识产权的竞争显然已成为中外粮油企业的新角力场。
在现今农业国际化潮流的大背景下,保障粮食安全的根本之策在于不断提升我国粮食生产供给体系的竞争力。
“依靠农业科技创新不断形成技术优势,并借助知识产权将技术优势转化为市场竞争优势,方能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粮食生产供给体系。”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知识产权研究中心副主任宋敏说。
宋敏表示,中国必须保持清醒头脑,总结自身的特点,扬长避短,有效利用知识产权等制度手段,掌控食物生产链的关键环节,确保我国粮食安全。
所以,政府、科研院所、企业等各方围绕知识产权均有功课要做。但在推进农业科技进步的过程中,在注意正确处理技术引进和自主创新的关系,防止我国粮食生产体系对外来技术的过度依赖。
日前,农业部发布的《中国农业知识产权创造指数报告》显示,“十一五”期间,我国农业专利申请量年均增长18.03%,其中农业发明专利年均增长18.14%,分别比“十五”期间高4.35、3.99个百分点。农业植物新品种申请量和授权量年均分别增加4.89%和29.16%,分别是“十五”期间的1.72倍和4.29倍。农业专利和农业植物新品权申请量和授权量快速增加,标志着我国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和育种创新能力快速增强。
在粮油技术革新上,中国一直在不断地创新与努力,并且一些技术并不落伍。通过国家科技部“十一五”支撑计划专家组验收的“高效节能专用粉新技术”,可直接提高面粉单位产能20%以上,出粉率提高2%以上,降低能耗15%左右,其技术水平已遥遥领先于国际市场,目前已在国内107家制粉企业中全面推广和应用。
“十一五”验收组专家认为,以小麦加工为代表的一系列食品加工共性关键技术所取得的重大突破,标志着我国的小麦等食品加工技术和装备领域已达到或保持国际领先水平,不仅使我国食品质量明显提高,还大大推进了食品工业的节能、减排、降耗和资源的高效多级综合利用水平,在推动食品领域科技进步和提高我国食品国际竞争力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另一方面,在放开粮油加工市场的同时,国家也早启动了建设粮食深加工国家工程实验室的战略。这些国家实验室将攻克功能性粮油食品加工、粮食加工副产物增值转化、粮食营养与安全测试的关键技术,实现粮食资源的全价利用。
“粮食实验室将针对目前我国粮食加工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和瓶颈,围绕关键技术难题进行集中攻关,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 一位专家举例说,一些实验室将研究解决鲜湿面流通中出现变色和麦香风味丢失等关键问题,解决毛油精炼损耗高的难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