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海扶刀”已经先后出口英、日、韩、法等十多个发达国家和地区,累计在全球800多家医院治疗肿瘤患者数万例,非肿瘤患者百万例。
有了好产品,更要保护好产品。站在所处领域最前端的海扶并没有因为成功而沾沾自喜,他们考虑得更远,那就是保护好自己的知识产权,继续“领跑”。
据海扶公司知识产权、标准和信息部负责人柴社英介绍,海扶的专利之路可以分成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在2002年之前,“那时候,是发现一个创新点,就申请一个专利。”柴社英说,“一方面是把那些我们觉得的确好的技术保护起来,另一方面也把申请专利作为一种荣誉,用于研发成果的价值肯定以鼓励工程师们。”
第二阶段则是从2002年到2005年。为稳稳占据超声治疗技术的制高点,牢牢掌握这一领域的主动权,海扶改变了以往在科研工作中要成果不要专利、要国内专利不要国际专利的做法,聘请了跨国集团的资深专家,加强对海扶超声治疗系列设备的知识产权管理。海扶特别聘请了日本东芝医疗公司原技术总监兼经营战略本部市场部部长伊藤阿耶雄博士,成为海扶的技术顾问。他的到来,为海扶人带来了全新的专利思想——专利路线图。
第三阶段则是从2005年至今。现在的海扶,不但积极根据已设定的专利路线图,将重点力量投入到核心研发领域,而且紧盯竞争对手动向,通过有策略性的预研,获得关键专利,以保护自身利益。
完善的产学研一体化平台、20年耐住寂寞的潜心研究以及专利路线图的制定,让海扶在专利上获得了丰硕的成果:截至目前,海扶共获国际发明专利授权49件,国家专利87件;在包括欧盟、美国和日本等13个国家和地区申请专利300余件,其中80%以上为发明专利。而且,与那些专门做智力投资公司“造”出来的专利相比,海扶的专利给所处领域带来了更多的影响。
此外,海扶公司也积极与国家相关部门合作制定标准。2003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印发了世界上第一个聚焦超声波设备的技术规范;2005年,国家卫生部发布了世界上第一个临床应用指南,同年国家标准委发布了聚焦超声波治疗设备声学技术参数测量的标准。海扶让中国人第一次以标准发布者的身份站在了世界医学的舞台上。对此,日本横滨ET医院的院长奥野哲治先生这样评价王智彪教授:“你给我们亚洲人争了光!”
从输出成套设备,到输出治疗方案,海扶公司实现了我国企业在高技术领域以领先者身份参与国际合作、平等双赢的全新模式,并成功缔造出全球适用的“中国标准”。
据了解,近年来,海扶公司在专利的申请布局及维护上,每年投入200余万元资金。“其实专利作为产品的‘沉没成本’,很难在财务报表上体现出直接价值。”柴社英表示,“所以,像我们这样的中小型高科技企业,能在专利上投入这么多,主要得益于公司高层对知识产权的重视。”
王智彪教授认为,没有核心专利,就只能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一直在向欧美学习,越是在发达地区,思维惯性越大。然而,到了现阶段,一味地模仿只能接近,却永远无法超越,因此,我们需要在新的领域中,创新思维方式,发掘出更多的新‘点子’。事实上,海扶的成功正来源于此。”
“好的点子,就像是一个好的种子,要想让种子长成一棵参天巨木,则需要不同的培育。而这些仅靠企业的研发和培育是不够的,在核心领域自主创新和‘核心’专利要想有所成就,也离不开政府的扶持,树长得好,除了种子优秀之外,环境也很重要。”王智彪教授笑着说,“因此,政府应该通过标准制定,给予我们自己掌握的核心专利更多的支持。在这方面,海扶就得到了国家和重庆相关部门不少的帮助。”
此外,重庆市的创新大环境也让海扶受益良多。王智彪认为,作为西部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重庆不但拥有较好的教育基础设施和人才队伍,更有着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在这样的环境中,更容易出现新领域的“领跑者”。2010年重庆全市的专利申请已突破2万件,同比增长69%,增幅位居全国第二。而今年,重庆市又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专利清零行动,到明年,全市80%的规模以上大中型企业,都将脱掉“零专利”的帽子。而随着专利工作逐步深入人心,更多的重庆企业开始逐步重视专利工作。
“‘十二五’时期,我们国家的结构调整要靠科技,而科技创新中最重要的则是‘原始创新’。如今,在无创超声消融这个新兴领域,我们已经快走通了。我希望,我们海扶在无创超声消融领域的成功模式,能让更多的中国企业看到‘原始创新’的巨大力量,让更多的中国企业能通过发展‘原始创新’,走在自己所处领域的最前端。”展望未来,王智彪教授有着这样的期待。(谢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