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需要发明,社会心态守旧,人们往往不信任发明家的构想。发明是思想世界的婴儿,躺在不舒服的摇篮里艰难地成长;迎接他们的常常不是亲切的笑脸,而是冷漠与讥笑。人类以这种特殊的方式培育和选择发明,使发明家走上一条光荣的荆棘路。在这条道路上,有很多先驱者失败,然而他们的失败造就了人类的成功。波澜壮阔的人类故事,包含着数不清的发明家的哀婉与悲壮。”
拟定了“发明的意义”这个题目,就觉得麻烦大了。当然不是因为分不清发明物的“意义”抑或是从事发明活动的“意义”,而是这后者的“意义”就很难说明白。从事发明是发明家的生活,可以是爱好,也可以是一个人毕生为之奋斗的事业。所以,想要把发明的“意义”说明白,恐怕就得先从“生活的意义”说起。可惜我既不是哲学家,也不是心理学家,要回答这样的问题,当然很难。
好在书是人类最好的朋友和老师。最近我读了一本“探寻人的奥秘与人生意义”的书——《心灵简史》。书中集锦了几十位著名哲学家和心理学家关于“人是什么”,“生活的意义是什么”的经典论述。其中,有一位与弗洛伊德(Freud Sigmund,1856~1939和荣格(Carl Gustav Jung,1875~1961齐名的奥地利心理分析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 ,1870~1939,他的观点令我惊异而敬佩。他认为:“生活的意义在于奉献。”
可我敢说,他关于“生活的意义”的观点,一定令许多社会名流汗颜!
我真的被震撼了!不由得对阿德勒的身世大感兴趣:
“阿德勒出生于奥地利维也纳郊区一个富裕的谷物商人的家庭,但却度过了一个不幸的儿童时代。从小因患脊柱症而身体孱弱、行动笨拙,喉部也常因哭叫而感觉窒息。三岁时,睡在身旁的弟弟去世,加上他幼年有两次被车撞的经历,使他十分畏惧死亡。五岁时,因得了肺炎,痊愈后决定当医生。求学时成绩平平,数学成绩极差,然因父亲不断地支持、鼓励,他终于成为班上数学最好的学生。童年的经历对他日后的研究产生了重要的甚至决定性的影响”(引自该书第33页。
磨难是一座熔炉。饱受苦难的阿德勒经历了令人难以置信的磨难,由此励志,树立了他以科学研究为人类奉献的人生观和学术观。
既然“生活的意义在于贡献”,发明活动作为发明人的生活,其“意义”还有讨论的必要吗?
发明,是以人类特有的智慧或技巧,创造出前所未有的装置用以改变传统的劳动。从事这种劳动的人叫发明人,当发明人有了意义重大的发明并造福社会时,人们便称之为“发明家”。历史学家常以重要发明的出现和应用来“断代”,如铜器时代、铁器时代、蒸汽时代、电脑时代、网络时代……可见,人类的文明史,实际上就是一部发明史。谁能想象当今社会如果是没有电话、没有电灯、没有电脑、没有电视、没有X光、没有汽车和飞机、没有手机,大家该怎么生活?人类的文明进步,生活方式的改变,社会财富的积累,时时显现着发明的意义和作用。环顾四周,仰望天空,无处不标记着发明家对社会的奉献,无事不诠释着发明的“意义”。这就是发明家创造并拥有的“财富”。
发明家个人是否拥有“财富”呢?在200年前就开始重视知识、人才和创造的西方国家,靠一项发明迅速获得巨额财富,甚至荣升“皇家科学院院士”的发明家为数不少。在一贯把发明创造视为“奇技淫巧”的我国封建社会,也偶有因为发明创造得到荣华富贵而载入史册者。
最有名的一例是福州螺洲人陈兆翱(1854~?年,他是中国近代第一位为世界科技作出重要贡献的发明家。他在留学期间,发明了新式锅炉和抽水机,填补了当时的世界空白,外国人竞相模仿。为此他获赏顶戴花翎,升任国家船政工程处总工程师,参加了中国第一艘铁甲巡洋舰“平远”号系列战舰的制造,多次获得皇帝嘉奖并官至总兵。
到了当前的知识经济时代,虽然靠一项重要发明形成一个高科技产业,靠一项技术革新让一家公司“上市”的例子并不少见,但是,对于发明人来说,“财富”常常与他们无缘,他们的“财富”常常是“无形的”。古往今来,发明家有好命运、过好日子者不多。他们虽然用自己的心血发明为社会创造了无尽的财富,自己却穷困潦倒。被誉为世界“十大圣哲”之一的谷登堡(Johann Gutenberg,1400~1468,就是一个典型。他出生在查理曼帝国的一个贵族家庭里。早年他学过金属铸造与分割技术,后来发明了活字印刷机,并用活字排版技术从事印刷业。1450年,他在马因斯城开了一家印刷厂,成为公认的欧洲最早运用活字排版技术印刷书籍的人。他在1456年印制的《圣经》,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部用活字印刷的书籍(当然,正是因为批量印刷了《圣经》,他的发明才家喻户晓。谷登堡发明的印刷术为欧洲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因而受到后人缅怀。但在他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里都为债务困扰,生活困窘。晚年境况稍有改观,但不久便离开人世。
橡胶可算是一项伟大的发明。如果没有橡胶,美国人按“应用范围和产业经济”评出的“人类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发明”——汽车,一天也上不了路。可是发明橡胶的那个美国人却命运多舛。虽然他刚一成年就对橡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不断试验,却因举债搞试验还不了钱被关进了监狱。他却“执迷不悟”,在狱中仍然坚持研究。当时有人对这位发明家大加讽刺说:“如果你在街上遇到一个人,他的帽子和外衣、背心、裤子全是橡胶制品,口袋里还有一个橡胶钱包,但里面却没有一分钱,这个人肯定就是古德伊尔(Goodyear Charles,1800~1860。”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当时被人们当成疯癫的人,经过无数次试验,直至倾家荡产,终于1839年2月发明了“橡胶硫化法”而应用至今,成就了一项真正伟大的发明。可是发明人却再一次因为借债无法偿还而被关进监狱。1845年他的发明得到了美国专利。从监狱里出来后,骨瘦如柴、穷困潦倒的他,终于发现自己的发明已经奉献给了社会,在产业界大受欢迎。
古德伊尔固然穷困潦倒,但我们知道,他很“富有”,活一辈子值得。
1993年9月,中国台湾“巴比伦出版社”出版了《大视野系列》的第一本书——《红色中国的亿万富翁》。书中列举讲述了那个年代中国“最富有”的14个名人、企业家,第十二章的题目是“五千岁的汉字终于返老还童”。
该书第216页写道:
“翻开人类文明史,文字处理技术与社会的进步密切相关。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中,就有两项属文字技术方面。东汉蔡伦发明造纸术,用廉价的纸张代替笨重的木牍、竹简和昂贵的丝帛,使书籍普及到民间,中国文化得到迅速发展,超过了西方。宋朝庆历年间,毕昇革除了唐代盛行的刻版印刷术,首创活字版,不仅给我国文化事业带来繁荣和进步,也对西方文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但近百年来,西方经历了“打字机时代”又迈入“电脑时代”,而我们还在“笔耕墨种”。“五笔字型”的问世,征服了汉字输入电脑这一举世称难的“癌症”,在古老汉字与现代化的电子计算机之间架起了一座畅通无阻的彩桥,使一度被指为“必须废除”的汉字,重新扬眉吐气于世界文字之林。
今天,“五笔字型”发明人王永民的名字,正随着这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科学创造传遍全国,飞向世界。海内外报纸把他誉为“中国电脑时代的‘毕昇’”。
王永民,一个农民的儿子,从河南省南召县偏僻的山村走来。”
其实,无论社会上和传闻界对五笔字型作何评价,本人一贯不予置评,因为它是时代的产物。不过,当作者看到这篇文章时,的确是弄不清楚为什么自己会被列入“亿万富翁”之中。因为在那个年代,我和王码公司的“身价”,还远远不够资格。
无独有偶,1994年,新加坡一家大报甚至以“比尔·盖茨”为“模版”,更是把作者“套成”了“中国首富”。
看来,世人对王码的评价甚高!对作者的“身价”估算甚高!天知道人们是使用的是什么“算法语言”。
有人说:微软、IBM都买了你的专利,你该有多少钱?
有人说:中国有几千万台电脑,每台电脑都装了你的五笔字型软件,每个软件就算交10元钱,不就是几个亿?
有人说:联合国总部和全世界的华文报业,都“行动一致”地采用了五笔字型,你一年能收多少钱?何况你还会不断地来个“软件升级”?
甚至,还有人说:“‘当代毕昇’这四个字值多少钱?‘架起汉字通向电脑时代的一座金桥’值多少钱?……”
啊!我明白了!原来这样一种“算法”,是把我们这一代人为挽救汉字的命运所付出的共同努力,都算在了我的头上了!
这笔“账”,真是太大了!分一成吧,也称得上是“亿万富翁”。
然而,现实并非如此,也没有必要。本人出身农村,家境贫寒,从小喜欢读书,热衷于发明,并不热衷于“发财”。从1978年开始,全身心投入汉字信息化的研究至今,已经整整30年了。1983年8月28日,“五年苦斗无人问,一朝鉴定天下知”,从那个难忘的鉴定会至今,也已是25年了!带着病痛,日夜加班,一个项目接着一个项目,爱不释手!我到底拥有些什么“财富”,是不是“亿万富翁”?我不知道。那几十份专利证书,那包括“国家技术发明奖”在内的上百个奖状,加上这一大把年纪,能值几个“钱”啊!在中国,“阳光、空气、王码——三大免费”,你能得到对个人辛劳和王码软件的“回报”吗?
然而,“回报”却是无法计算的。正如德国著名哲学家伊曼努尔·康德(Immanuel Kant,1724~1804所说:“一个人是否富有,不是看他拥有多少财富,而是看他无需显要的地位也能有所作为”。“富有”未必是“金钱”,很可能只是一种“感觉”。
为了解决更多的人汉字输入难的问题,为了推进手机汉字输入法国产化的进程,使之不再依赖“进口”,当我们把“数字王码”的软件、手机专用的“王码春雨软件”,免费让国内使用的时候;当我们把上万套最新的“大一统五笔字型软件”免费赠送给党政军机关的时候,我们不是有一种“发明造福社会”的感觉和一种“为国争光”的感觉吗?
另外,我还有感于一种很特别的感觉,那就是:无论我到联合国总部,到新加坡,到日内瓦,到海南岛,到乌鲁木齐,到哈尔滨,到海关,到军营,到中南海,甚至到小村镇的打字小店……到处都有人娴熟地用五笔字型打字,到处都会有人亲切地叫一声“王老师”;有时开车不小心违规被发现,警察看了驾照后说一声“王老师,以后小心点”……这是一种什么感觉啊?腰里装着几千万,固然也会很有“感觉”,可是能有我这样的“感觉”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