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扬帆,文化远航”。当国内外企业通过文博会实现了文化贸易的时候,国际间的知识产权交易也成为活跃的环节。来自香港的国际知识产权交易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成俊日前接受南方日报记者采访时称,知识产权要在一个开放的平台上进行交易,才能转化成生产力。
南方日报:文博会促成的文化交易越来越多之时,知识产权的交易也越来越多,您认为如何提高企业和民众保护知识产权的意识呢?
王成俊:知识产权保护是广泛交易的基础,但两者又是相辅相成的。如果有一个开放的、公开的知识产权交易平台,企业都把自己的新产品、新技术通过这个平台进行公开交易,有盗版也很快能查清楚。然而,国内很少知识产权的开放的交易平台,大多是通过官方的渠道建立,比如大多数知识产权都在国家知识产权局进行备案。但如何便捷地搜索,如何让众人了解交易的情况,目前仍然缺乏相应的平台,以至于很多人都不太明白,自己的行为已经涉及到版权问题了。
南方日报:成立于2010年3月的深圳文交所,一直在探索文化产权交易模式和交易手段,也成为文博会的产权交易平台。你认为怎样的产权交易平台才最有利于知识产权的转化呢?
王成俊:发明创造要转化为生产力,必须有一个平台。目前国内申请了很多专利,但是都放在知识产权局的数据库里,没有一个敞开的交易平台让很多人受用。
我认为,只要不涉及到国家机密、国防机密或者自身经济发展战略秘密的文化产权或产品,都应该拿去交易,对产权升级能起到一个很好的作用。这就需要产权交易平台是一个公开的、开放的平台。
事实上,版权还有一种托管模式。以香港为例,可以通过律师楼进行托管,进入律师楼的平台后,律师会对一系列的文件进行公证,如某年某月某时某分,某公司某产品到我这个平台进行托管。按照英美法系,这相当于是有效的保管,如果举报有人盗用你的产品时,能够进行查证。通过这样的平台,产权问题一下子就清楚明白了。
南方日报:如今的通信技术日新月异,在打造一个开放的知识产权交易平台方面,你有什么建议?
王成俊:很多企业都有不少发明专利,但是都各自放在兜里,拿出来展示的机会很少,企业与企业间比较封闭。我们也准备在深圳前海申报一个项目,为企业的知识产权提供交易和保护的平台。在目前的技术条件下,采取电子商务的模式构建交易平台是个不错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