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的国家重点实验室都是建立在高校或科研院所,由高校和科研院所做出成果后再向企业转化。这种方式有其一定合理性,但却过于线性,既造成了科技成果创造与经济领域使用的脱离,也没有考虑到企业与产业内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近些年来,中国的科研经费大幅度上升,占世界研发总支出的12.8%,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研发国家,企业研发投入比重也已超过70%。按理说,这么大的研发经费支出特别是企业研发投入,应该带来企业与产业技术创新水平的大幅度提升,但实际情况却并不乐观。就拿最具产业规模的中央企业来说,还没有完全摆脱高投入的外延式增长模式,缺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知名品牌,缺少关键技术、大型成套设备、核心元器件、重要基础件、关键新材料,过多依靠引进国外技术等问题突出。造成这种问题的深层次原因,正是我国企业与产业的基础及应用基础研究相对薄弱,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有效机制尚未形成。
现在,把国家重点实验室直接建立在企业内部,就是为了给企业与产业以内生的创新动力,就是为了从深层次解决科技成果转化问题、科技与经济脱节问题。这些实验室的建立,更注重紧跟国内外产业发展趋势,更注重带动产业发展的重大技术问题研究,更注重衔接市场需求和应用基础研究,这就可以为产业发展提供持续的技术来源。把握住这一内在规律,就能充分认识在企业建立国家重点实验室的重大意义。
有人认为企业搞基础研究不重要,这种认识是偏颇的。从国际经验看,提升企业的基础研究能力、原始创新能力至关重要。早在1851年伦敦举行的万国博览会上,美国的创新成果大放异彩,英国议会派人了解原因所在,总结出美国创新的关键就在于“在企业运转中盛行的普遍智慧”。最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正是美国企业创新传统的开创者之一,他的成就不仅是拥有1093项专利,更在于强调原创与市场的结合,1869年,刚刚22岁的爱迪生就下决心“我不想再发明任何卖不出去的东西了”。美国科技史认为“爱迪生凭借科学来进行创新,但又创造了进行创新的科学——把发明开发出来建成完整的工业”。
当前,美、欧、日等发达国家的大企业在研发投入强度高的行业中仍占主导地位。美国企业的软件和计算服务研发投入占全球的75%,IT硬件研发投入占全球的48%,医药研发投入占全球医药研发总投入的43%。相比之下,我国的企业研发投入还很有限。即便是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建设经费主要也是依靠企业自筹,压力很大,影响了实验室建设进程和积极性。缺乏稳定与足够支持的企业实验室无法集中力量开展攻关,不能关注中长期基础研究,模仿多于原创。“十二五”期间,创新驱动发展转型的任务紧迫,企业作为创新主体的能力提升要求紧迫,这就要求政府应该把更多的创新资源聚集在企业,这不但是落实国家创新战略的必然之举,更是国际创新经验的共同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