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一个姿势领跑,江苏抓住新一轮经济转型,通过人才、技术、资金等创新要素的大幅升级和重新组合,铸就创新高地。
江苏前两轮经济转型,分别以发展乡镇企业和外向型经济为标志。乡镇企业,以农村廉价劳动力和土地、集体经济积累等要素和“星期六工程师”的技术组合为标志;外向型经济,以廉价土地和劳动力、优惠政策等要素和国外先进技术和机器设备组合为标志。如今,江苏正大力发展的创新型经济,则以高层次人才、世界领先科技的崭新组合为标志。
江苏“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把创新驱动作为核心战略,把科教和人才强省作为基础战略,就是要以科技和人才为重要支撑,在全国率先建成创新型省份。
人才是创新之本,物质资源缺乏的江苏,深知人才第一资源的宝贵。江苏的人才战略近年来大幅升级,标志是放眼全球,而且尤重创新创业能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引进计划”,立足本省重点发展领域和产业,面向海内外招揽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916名,如今每年的专项资金达4亿元;“科技创新团队计划”,重点面向江苏新兴产业发展需求,瞄准世界先进水平和国内顶尖水平团队,两年共资助21个团队;“企业博士集聚计划”,目标是自2010年起5年资助2000名左右在江苏企业创新创业的博士。
在长江之滨的泰州市,近几年间迅速崛起一座“医药城”。作为目前全国唯一的国家级医药高新区,泰州医药城集中了56家国内外知名大学、医药研发机构,延揽了600多名各类高层次人才,其中有海外学历背景的占20%,200多项国际一流医药创新成果落户泰州。
近3年来,江苏引进高层次人才近9万名、创新创业团队2200多个,特别是“千人计划”人选达到176人,创办高科技企业1000多家,形成了引进高层次人才、创办高科技企业、发展高技术产业的链式效应。
在2011年“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中,江苏的企业创新能力位居全国第一。江苏省政府主要领导表示,作为国家技术创新工程首批试点省份,江苏要切实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和转型升级中的主体地位,更大力度地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培育更多的创新型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
将研发机构建设到企业、将创新人才引进到企业,优质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的态势明显。江苏依托行业龙头企业,先后建成了江苏(沙钢)钢铁研究院、无锡尚德光伏研究院和联创软件研究院等一批重大创新载体,鼓励企业从一般产品应用开发走向自主创新,从面向自身发展转向引领行业发展。目前,江苏70%以上本土大中型工业企业建有研发机构,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数量居全国省份第一。
企业院士工作站、研究生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和企业技术中心等“三站一中心”建设,成为创新人才进企业的重要载体。为此,江苏实施了“校企联盟”行动,组织省内190多所高校院所的1000多个主要学科与2000多家企业结对合作,目前已建“校企联盟”6000多个,1万多名科技人员深入企业开展科技服务,形成人才“千军万马”进企业搞创新的生动局面。
人才、科技、资金等创新要素的升级重组,以高效率的产学研结合为代表。江苏重点推进的“科研在高校,创业在园区”双栖模式,意在促进高校、科研单位和企业之间的人才互动交流,特别是鼓励高端人才到企业创新创业。在产学研合作载体建设方面,江苏企业与国内高校院所建立省级以上产学研合作载体1000多个,累计实施产学研合作项目3万多项。特别是在产学研合作长效机制方面,江苏勇于改革创新,通过设立每年2亿元的产学研联合创新资金,引导企业介入高校院所早期研发,努力从源头上扭转高校院所科研导向,实现产学研的真正紧密型合作。
“科技镇长团”,是江苏产学研结合推动基层科技创新的重要手段。从2008年启动到2011年底,江苏共有600多名教授、博士在苏南苏中34个县市区的322个经济强镇或园区任职。“科技镇长团”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1415项、合同金额27.5亿元,推动建设创新平台606个。江苏省省长助理、科技厅厅长徐南平表示,产学研结合是篇大文章,江苏要力促高校院所科研活动重心向应用下移,进一步推动选派科技镇长团、教授团、博士团主动对接地方需求,构建基层产学研工作网络。
一个人、一台电脑,这种“人脑+电脑”的简单组合,是不少高层次人才在江苏创业初期的基本状况。然而几年下来,许多人的高科技企业已发展到相当规模。在苏州创业的海归博士谭耀龙感慨:江苏为科学家提供的创业资金、公共平台、“保姆式”和“管家式”服务等一系列扶持,构成了极具江苏特色的优质创新创业环境,从而使科学家顺利完成“科技企业家”的角色转化。
备受创新创业人才称道的科技服务,是江苏完善的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和中介服务平台。江苏面向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需求,通过推进专业化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更好地向中小企业转移辐射先进科技成果,全省为此建有省级以上工程技术中心1683家,公共技术服务平台280多个。除了政府部门为企业提供的全方位服务,江苏还完善了科技中介服务平台,加快建设专利代理、技术贸易、法律服务等中介机构。据了解,江苏的技术交易市场活跃,2011年成交技术合同25300多项,成交额463亿元,继续保持全国省份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