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业链中,可以占据产业链更长的环节
在国际产业分工中不可能“通吃”,很多方面也要当好“配角”
国际化城市的影响力建立在较强经济实力的基础上。四川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邓玲认为,建设国际化城市,必须通过现代产业来增强核心竞争力。成都可下工夫在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中,掌握核心科技、做长产业链;当然,在国际产业分工中不可能“通吃”,很多方面也要当好“配角”。
邓玲 四川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四川省政府参事
“城市的国际化,需要产业结构的提升,发展的业态要向国际化迈进。在我们已经进入的领域,要努力去占据高端。”邓玲说,当前的经济形势,为成都大规模承接产业转移,实现超常规发展创造了机遇,但不能“来者不拒”,要认真分析产业链条,让“断链”变成“通链”,“短链”变成“长链”。
产业链发展有两条路径:一是做全产业链,上下游都“据为己有”;二是只做擅长、高端的,把其他的分给别人做。“这两条路径都可能成功,但后者更现实。”
“现代经济发展,人才的国际化是最重要的。”邓玲认为,要围绕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培养人才,提高现有人才的国际化水平;对暂时培养不出来的领军人才、紧缺人才,要从境外引进。
王小琪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可持续发展(对外开放)研究中心秘书长、教授
“成都应该注重发挥动态比较优势,参与到国际产业分工体系中。比如电子信息产业、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成都都有一定优势。”王小琪说,像加利福尼亚的硅谷,电子信息产业发达,雅虎、英特尔、苹果都是从那里孵化出来的。
现代制造业上,成都也有一定优势,比如汽车制造业崛起比较快,“这方面像美国的芝加哥做得非常好,引进全球相关大企业,改造自身传统企业,来推动制造业发展,是比较典型的例子。”
王小琪建议,成都应按照优势产业链条构建要求,引进海内外龙头企业,打造研发中心、采购中心、投资中心等,建设区域性、国际性中心和总部基地。
在陈元伟看来,产业是成都的立城根本。成都要建设成为国际化的城市,经济发展为先导。他认为,结合自身优势,成都应着重打造附加值高、持续发展时间长的产业,尤其是电子、IT产业及生物医药产业。“成都有着丰富的生物医药资源,大量的电子、生物医药类院校聚集,且劳动力充足。”陈元伟解释,这三类产业都是朝阳产业,而且都具有核心技术及自主知识产权。这也是增强成都核心竞争力的必由之路。陈元伟还建议,成都应鼓励创意性企业发展,全面融入世界现代产业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