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全球第一的风电装机量大国,中国的风机制造商有四家在全世界前十名之列(华锐风电Sinovel、金风科技Goldwind、东汽Dongfang、联合动力United Power)。而最近全球第二、中国第一的华锐风电与美国超导的一起就风机技术知识产权的纠纷,让人们意识到中国的风机制造还是游离在“买图纸/许可证、造风机”怪圈之外的边缘。
超导是美国一家以出售风机设计许可证和风机电控模块为主的设备制造商,也是华锐风电风机核心部件变频器的唯一供应商。双方除了采购-供货关系外,还一同做风机设计研发,研发的独立知识产权归华锐所有,但需要绑定超导的产品线,即只能选择使用超导的电控器件。超导在今年9月中旬以盗窃知识产权为由向华锐风电提起诉讼,指责华锐利用非法获得的核心技术,用以升级1.5兆瓦的风电机组以满足拟定中的中国电网风电并网标准。华锐在随后提交《答辩与反请求书》,请求仲裁庭驳回超导的全部仲裁请求,并提出反诉。
纵观中国风电产业的发展路径,在引进技术方面大概无外乎三种模式:纯技术型的自身独立开发、与外企合作开发、授权使用国外的技术和图纸。诸如华锐、金风、东汽在成立之初都是购买国外风机企业的许可证,再自己组装。华锐和东汽的1.5兆瓦风机许可证都购自德国弗兰德公司,金风科技的直驱永磁技术更多来自于德国Vensys公司(已被金风收购),湘电风能的技术来自荷兰Zephyros公司,运达风电的则来自于德国Repower。
目前来看,中国的风机制造始终摆脱不了国外技术的影子,核心技术仍然依赖于国外企业。如此,中国的风电企业必然会在竞争中受制于人。超导本是美国的一家小公司,但就是靠握住核心技术的脉门,才牵制了全球排名第二的华锐风电。在如今全球风机企业的竞争中,单纯的装机量规模已经被核心技术所取代,成为中国企业在世界舞台上与国外企业间的一种常规竞争手段。这样的情况同样发生在光伏领域。国外在核心技术上的严防死守,让中国光伏企业所面临的竞争近乎残酷。
库存增加,价格下滑,产能过剩,债务高企等原因,让核心生产技术和市场“两头在外“的中国光伏企业正在遭遇寒冬。尚德和赛维LDK甚至被传出将申请破产保护,虽然传闻随即被两家公司否定,但最近国内光伏企业的股价普遍低于4美元,也足以见证“寒冬”的气氛。
而中国的光伏企业在最近一段时间内,似乎成了“众矢之的”。包括SolarWorld在内的美国7家光伏生产商联合起来,要求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及美国商务部制裁包括尚德、英利、天合光能等在内的中国光伏企业的“倾销”行为。除了高举“反倾销”的大棒,美国能源部的官员还想出台一项法律,以阻止中国光伏企业参与竞拍申请破产保护的Evergreen Solar公司的太阳能电池板制造技术,意在防止中国的光伏企业与美国企业的竞争。
全球光伏市场的不景气,让几乎所有的光伏企业都发展乏力。据国际咨询机构iSuppli预测,今年全球光伏装机容量为21.9GW,只有25%的增长速度,而2012年的增速则会降低在20%以内,这与2010年全球光伏装机容量高达139%的增速形成鲜明对比。在光伏企业整体发展乏力、市场增速放缓的前提下,依靠核心生产技术设置竞争壁垒,达到“此消彼长”,也许正是欧美等光伏企业在“寒冬”里求生存的一个好办法,但这对于中国光伏企业而言显得“残酷”了点儿。
中国的风电和光伏企业遭遇核心技术的竞争壁垒的背后,是近几年各自快速发展留下的“后遗症”。中国的风电行业在之前经历了连续五年的翻番式增长,而光伏行业也经历了2009和2010年超乎正常想象的市场需求,风电和光伏的产能扩大自然不言而喻。除去市场因素外,相对短时间内资本的集中追逐、资源的一味投入和消耗让中国的风电和光伏企业在“风光无限”发展的同时,忽略了核心技术的积累和创新,这才造成了在核心技术命脉上受制于外人。这其中,光伏企业的核心技术尤其不够成熟,中国的光伏技术几乎都集中在低附加值的制造环节,一旦产业链上有个风吹草动,中国的光伏企业就经受不起。
如今,全世界似乎都认识到了风电、光伏新能源之于经济、环境、民生的重要性。而在经历了最初的市场份额、产品规模竞争之后,核心技术才是最深层次、最根本的竞争发展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