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金融危机 中小企业 经营威胁 知识产权策略
2008年10月中旬,全球最大的玩具生产企业之一、香港上市公司合俊集团的倒闭,更是给中国中小企业带来不小震动。这意味着席卷全球的金融海啸,对中国实体经济的危害逐渐显露,中国企业必须找到支撑点来发展自身的能力,当我们从知识产权的角度来审视这一问题的时候,就会发现,对于一个不仅仅希望在危机中生存下来、而且还希望能够由小做大、由弱做强的企业来说,知识产权无疑是其最有效的工具之一。
一、知识产权经营模式
知识产权经营(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也叫知识产权管理,是财产经营的新领域,是指权利人充分运用知识产权的确权和保护等制度利用自身的知识产权获得财产收益的专业化管理。知识产权的有效经营不仅涉及到一个企业获得发明、商标、外观设计或版权的保护,同样涉及企业发明商业化的能力、市场上使用其商标的能力、技术秘密许可转让的能力、投入联合企业的能力、签订有关知识产权的其他类型的合同的能力、知识产权的监督能力和使其增值的能力。其实,企业所拥有的全部知识产权可被视为企业一种附加值来源的成功手段。企业对于知识产权经营是个全过程的管理,它不是一次性的,而是一种循环的、可反复性的动态的管理过程。作为企业的知识产权经营主要有四个模式:一是内在积累模式,二是合作联盟模式,三是跟随模式,四是资本运作模式。内在积累模式是指企业将自身的知识产权合理化,变成资源,加以扩大。合作联盟模式,是指企业可以与其他企业进行战略联盟,核心重点是加强企业的管理。跟随模式,是指企业不需要技术领先,它可以根据市场的空白加以改进。资本运作模式,是作为企业根据资本市场对目标知识产权企业加以并购。
二、中小企业经营模式的现状和遇到的问题
(一)没有核心技术
核心技术是指某行业或某领域同类产品在市场竞争中起最关键作用的一种或多种技术。核心技术与企业的利益和繁荣紧密连在一起,是企业的机密,如同仁堂的秘方、可口可乐的配方等。发达的工业化社会,特别是知识经济兴起后,创新成为发展进步的源泉,技术在全球快速扩散。为保护创新者的权益,在很多情况下,核心技术受到专利和版权等保护。一个企业自己若没有核心技术,就必须花费昂贵的代价去购买才能完成产品制造。所以这些企业的主要产品大多集中在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的产品上,在国际市场上主要依靠低成本和廉价来取得一定优势,在技术上形成“引进依赖综合症”。一旦风险来了,这些企业没有任何抵抗能力。
(二)没有自己的品牌
经济全球化时代,企业最宝贵的财富已不是厂房和设备,而是强大的品牌。未来的竞争会越来越集中在品牌之间的竞争,尤其是在丧失以往的成本与制造优势之后,必须朝高附加价值、高科技及高研发的方向发展,而品牌就是建设高附加价值的一个重要途径。目前,部分中小企业在品牌建设上有两种比较片面的认识:一种是虽然重视品牌建设,但是又错误理解了品牌的含义。认为做品牌就是做知名度,通过花钱打广告,通过概念炒作和外部市场运作,在短时间内让品牌家喻户晓。虽说这样也能打造出一个品牌,但是成本太高,可能品牌没有做起来企业就“弹尽粮绝”了,这对于实力并不是很强的中小企业来说是得不偿失的事情。同时这样做出来的品牌比较脆弱,不稳定。因为只有知名度而没有名誉度与忠诚度的品牌是不会长久的。另一种认为品牌建设是大企业的事情,自己是中小型企业,没有必要做品牌。他们认为企业的关键是生存,谈不上品牌建设问题,这就使得中小型企业的品牌建设更为滞后。并且,在他们看来,做品牌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做大量的广告,耗费比较大,没有必要,只要维持目前的状态就可以了。特别是OEM(Original Equipment Manufacture,即贴牌生产)企业,专门生产出售贴牌的产品,没附加值,没有忠诚的客户,只是为别的企业做嫁衣裳。
(三)资金短缺、融资渠道不畅与研发形成恶性循环
由于社会提供的融资渠道少,中小企业创新资金来源不足。资金是技术创新的基本条件,但目前中小企业严重缺乏技术创新资金。我国中小企业资本的社会化总量小且程度低,难以应对技术创新成本高、回收期长等风险;融资难,使很多企业因资金缺乏而无力进行技术创新。就直接融资而言,中小企业直接到市场融资成本高,进入难度大,大量中小企业不具备上市条件,再加上上市存在所有制的不平等待遇,大量中小企业得不到上市融资机会。同时,中小企业由于缺乏信用担保,运营风险较大,发行公司债券也很难。就间接融资而言,以商业银行为主体的间接融资体系并不能较好地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中小企业的信贷难题是没有足够的固定资产作为抵押物,很多金融机构仍青睐于房地产等不动产质押贷款产品。而“房产证依赖症”让中小型企业陷入了这样的悖论之中:如果企业把有限的资金投入不动产,质押物倒是有了,但研发经费不足,没有过硬的产品,要贷款何用?如果企业把资金投入研发,技术成果有了,但没有质押物,贷款不到位,怎样投入生产?资金匮乏是目前中小企业面临的巨大难题,这次金融危机中由于资金链断裂而倒闭的中小企业不在少数。
(四)人力资本比较薄弱,缺乏研发人才
对中小企业而言,由于其财力、物力有限,不可能与大企业比资金、比实力,因而人才,尤其是优秀的人才对我国的中小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就有着决定性的作用。但是,由于社会、历史和自身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人才在我国的中小企业中往往难以发挥自己的才能,中小企业很难招聘到很好的人才;同时,人才流失现象相当严重,给企业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损失。短期内也很难培养造就一支高素质人才队伍。如何降低人才流失率,留住优秀的人才也是我国中小企业目前急需解决的一个棘手的问题。
三、危机面前企业的知识产权经营策略
任何一个企业,如果想要长期立足于市场,必然会涉及到知识产权的问题。当今世界,企业价值的取得,已向主要依靠对无形资产特别是对知识产权的利用方面转移。而在当前所处的金融危机情况下,就必须更多地依靠和运用知识产权来保护自己,这样才能具有较强的应变能力和抗风险能力。对知识产权进行经营的具体策略如下:
(一)积极推行产品(技术)创新,不断增强企业竞争能力
所谓企业的竞争优势,说到底是由它所能为客户创造的价值决定的,但这种价值的多少则取决于企业的核心能力——产品(技术)创新力。通过服务及产品质量的提高和成本的降低所带来的价值增加毕竟是有限的,只有通过产品(技术)创新开发的新产品所带来的价值才是无限的。
1.加大投入,以市场为导向进行创新。研发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企业只有研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核心技术,才能够在竞争中生存和发展。在经济衰退期,现金流对于企业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但反观1989~1991年的这场经济危机,美国高科技企业中,成功的领先者在经济衰退期采用的是运营开支的反向应用法。即在1990~1991年的衰退期,其研发开支、销售管理开支以及广告开支,都比不太成功的同行企业高,分别高出22.1%、14%和9.2%。而之后的经济扩张期,与不太成功的同行企业相比,只有研发开支仍然更高,但幅度降低为8.8%,另外两项开支则分别低14.2%和3.4%【1】。这意味着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在资金充足、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衰退期时可以要有意识地投入,结合自身特点开发新技术和新产品。值得注意的是,创新在需要一定成本的同时也存在失败的风险,中小企业由于实力有限,选择产品(技术)创新项目时一定要谨慎,较好的处理办法是量力而行,在自己力所能及的领域与范围内进行突破创新。
2.合作“联发”,建立技术联盟。“联发”模式包括了在企业间寻求帮助,供应商和其他渠道等都能成为重要的创新灵感来源。事关行业发展命脉的核心技术绝非单个企业短时间内所能攻下的,通过技术联盟可以整合资源,一方面降低了获取知识产权的成本,另一方面也增加了获得新知识产权的可能性,还可以使单个或少量技术无法完成的专利技术产业化变为现实。联盟内可以共同使用、共同开发的技术,而不需要到市场上购买,进而使参加联盟的企业都获得竞争上的优势地位。
3.收购海外企业的优质资产。收购资产是对目标公司的实物资产或专利、商标、商誉等无形资产进行转让,目标公司的主体资格不发生任何变化,收购方对目标公司自身的债权债务也无须承担任何责任。金融危机爆发为收购资产创造了更多机会,降低了企业的收购成本和风险,而购买高潜力的资产可以资源互补,壮大企业自身的规模和资产实力。
4.善于利用失效专利。当企业无条件时,可以从失效专利中有针对性地选择相关技术为继续研究开发、创新的起点。失效专利并不意味着是没有价值的技术。有许多专利虽然由于过了保护期或因故提前终止,但是其技术含量依然存在,也具有一定的市场价值,而且利用失效的专利不需要支付专利使用费,可以为企业节省许多开支,缩短研究开发时间。
(二)建立企业品牌
品牌是指企业及其产品的牌号,包括商标、厂商名称和服务标志等。商品商标、服务商标是品牌的直接标识,但品牌决不等同于商标。品牌是商品外在质量和内在品质的体现,是企业文化力、学习力、创新力最有说服力的表征。著名的国内、国际大品牌提供给消费者的,是物质的和精神的、技术的和艺术的、传统文化和现代时尚的价值和享受。具有国际知名度的大名牌,凝聚了企业多年持续创新、科学管理、卓越品质、优良服务和企业文化,是企业获得市场资源优先分配权的强大武器。其品牌价值已经从企业层面扩展到社会层面,甚至延伸到企业的家园——国家。具有国际影响力、渗透力、竞争力的牌子,可以获得国内、国际公众的认同和向往,品牌的声誉和诚信可以转化为消费者的忠诚;一个具有国际知名度、全球美誉度的大名牌,是国家的瑰宝、民族的骄傲,是在国际竞争中实现利润最大化的卓越载体。品牌的知识产权属性,不只是体现在商品商标、服务标记、厂商名称和牌号等直接标识上,更需要依靠先进技术的支撑、优良品质的保障、诚信经营的依托、先进文化的铺垫。所以,企业的品牌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金融危机就等于是一次行业洗牌,结果必然是资源向优势企业、优势品牌集中,品牌塑造的重要性愈发重要,专注于产品研发与制造而忽视品牌建设的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必将处于被动地位。企业的商业模式需要从OEM改变为ODM(Original Design Manufacture,即原始设计制造),再进一步向OBM(Own Branding Manufacture,即原始品牌制造)转变。
(三)运营知识产权获取收益
知识产权运营包括专利授权、专利买断卖断、专利拥有者之间实施交叉许可、商标特许、商业模式和标准特许、品牌特许等多种知识产权的交易活动。在拥有知识产权之后,必须充分利用;如果不利用,使其闲置,那不仅是对资源的浪费,而且也将使任何有关取得或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行为都变得毫无意义。知识产权经营既是企业自主创新成果的延伸,也是企业进一步自主创新的助推器。它已成为企业直接获利的重要手段,促成企业实现“研发-知识产权-获利再投入研发”的良性循环。企业在经营知识产权时,应该对有关的知识产权的价值进行科学的评估。授权企业必须对获授权者实施积极管理,应对有关知识产权授权的固有风险和错误。
(四)“三方”配合,解决资金瓶颈问题
尽管银监会提出了允许企业以专有知识技术、许可专利及版权等来做质押,帮助企业获得融资,以弥补担保和抵押品的不足,但对一些急需资金支持的中小企业来说,这种新型融资形式在现实中并不好用,知识产权质押最重要的环节是知识产权的评估。知识产权作为一种无形资产,其价值评估不仅存在着差异,而且还存在对产品市场的估计的差异。在对专利权本身的价值进行评价的同时,还要对该发明的利用等预计的价值进行评价。与传统的不动产抵押相比,知识产权的流动性不及不动产,因而处分就相应地困难。但银行目前没有专门的机构对企业专有技术这一无形资产进行评估,所以技术评估上存在较大的风险。如何帮助处于成长期的企业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满足他们的融资需求?这需要“三方”配合:
1.政府知识产权管理部门要完善知识产权质押登记管理,知识产权管理部门要与银行建立信息沟通机制,相关政府部门要建立知识产权交易市场并给予政策支持。
2.银行要建立贷款风险控制及补偿机制,合理设计知识产权质押信贷品种,简化该类贷款流程,利用相关中介机构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工作。
3.企业要加强知识产权的管理。对于企业来说,在进行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时,要提供确实有较大商业价值的知识产权资产质押,同时,选择行业认可度较高的评估中介机构出具评估报告,并遵守诚实信用的原则。
人才资源外包就是企业根据需要将能某一项或几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或职能外包出去,交由其他企业或组织进行管理,以降低人力成本,实现效率最大化。在当前危机下,人才外包能使组织把资源集中于那些与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有关的活动上。在危机的情势下,企业没有过多的精力去关注企业价值链的其他环节。外包不仅可以降低成本,还可以网罗各地人才为己所用,进一步增强公司的竞争力。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一百多年前达尔文的进化论奠定了物种进化的不二法则,即在危机中,只有适应能力最强,面临危机灵活求变的物种才得以生存,进而繁衍生息。作为企业,或者在竞争的法则中变得强大,或者就会遭到淘汰。面对金融危机,优秀的企业懂得利用自身优势及外部资源,寻求转型或升级,所谓“穷则变、变则通”。而在危机中一成不变、踯躅不前的企业,只能在残酷的竞争中消亡。对于没有准备的企业而言,金融危机是可怕的。从经济周期的角度来看,金融危机是很正常的,这是一种优胜劣汰、循环往复的过程:大量同质化竞争的企业存在,资源和市场是有限性使得部分处于相对劣势的企业受到经济波动的冲击,这也是社会资源配置调整的结果。显然,没有倒下的企业要学会在危机中首先要考虑哪种策略能够延续企业的生命。只有适合本企业自身条件的知识产权经营策略才能为其带来预期的收益。每个企业在商业运行时必然会面对程度不同的周期性兴衰,《老子》云:“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当大家都认为是危机的时候,就是机遇的来临。遵循这一逻辑,企业就能权衡利弊,找出最适合当前情况的市场策略,才能在下一次周期循环来临时,立于不败之地。
注释:
【1】该数据来源于“一味被动应对是否可以平安过冬?”,载《南方都市报》“天天财富公司社会”版,2009年2月25日。
参考文献:
[1]赵刚:“新技术变革是化解当前经济危机的根本之道”,载《中国科技产业》2008年第11期。
[2]邵忍丽:“金融危机对我国中小企业的影响”,载《企业经济》2009年第2期。
[3]阮兢青、陈文标:“浅谈金融危机下的中小企业融资”,载《发展》2009年第2期。
[4]王咏东:“金融危机下企业知识产权运用”,载《中华商标》2009年第2期。
[5]褚邦伟:“由金融危机反思中小企业管理”,载《卓越管理》2009年第3期。
[6]李文江:“金融危机下的知识产权战略”,载《企业活力》2009年第5期。
[7]杨拉克:“小企业知识产权保护策略研究”,载《进步与对策》2007年第12期。
[8]张费微:“中小企业知识产权策略保护探讨”,载《经济论坛》2008年第9期。
[9]周胜、段淳林:“中小企业品牌升级的内外驱动力研究”,载《黑龙江社会科学》2009年第2期。
[10]唐荣:“中小企业开发自主知识产权势在必行”,载《中小企业科技》2005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