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从勤求精"是集团领导对员工的要求。杜、梁二人均是从业多年的行家里手,业精艺高的妙处他们自然指熟。集团要求员工以最周全的服务、最精确的信息为客户服务,视客户利益为自身利益,达到"冷暖两心知"的境界。
"其上行,则大道其光".百富勤领导敏锐的思维,力求城信、精勤的作风昭示着百富勤的声名,增添了集团成功的砝码。
2、市场导向不相忘百富勤的历次成功归集起来与它洞悉市场先机密切相关。集团善于在初始阶段就进入新兴市场,使集团最先接受新要求、新机会、新业务,并运用灵活机智的策略参与初期的投资发展,努力做好准备工作,待当地资本市场形成时,便可先期抓住业务机会。这种注意新兴市场,先声夺人的手笔被百富勤更多的运用在新兴发展中国家的市场。如在越南,集团同时经营投资顾问及车辆和消费产品分销业务,而后,业务更贴近越南新兴产业市场。在缅甸,它除为外国投资者提供财经顾问服务外,更拓展经营海产贸易及贸易融资业务。百富勤还为南韩政府挺进国际资本市场承做融资顾问,其中瞩目的项目是为国营能源专利供应商——韩国电子公司的首项中国能源发展计划提供财务意见。另外,它又代表Kyurgnam Energy成功地击退当地首次出现的敌意收购。一言以蔽之,百富勤颇能悟出市场真谛,能从业务的敏锐目光分析新兴市场,最先进入市场。
3、视以甘泉——资料处理能力百富勤视信息资料为集团的重要因素,珍视程度如漠中甘泉。就亚洲资本市场而言,百富勤能充分利用其庞大而先进的信息网络全盘掌握该区域财经市场的一手资料,对和资本市场有关的市场动态、行业政策等尽收心底。集团下设十二个信息研究部,散布全球,拥有100名分析员,同时拥有一个包容集团所有营运市场微观及宏观经济资料分析的数据库,以及一个包罗了 1200家亚洲公司最新财经资料的泛亚数据库。这些构成了百富勤强大而先进的脑库,使它能在瞬息万变的东西方资本市场上游刃有余,抢占利丰项目的桥头堡。值得一提的是,它对信息资料的有效处理,不断提高了"神经网"的效能。集团分析了国际金融领域电子化、科技化的现状,决意提升自身分析资料数据的能力,以期最终资料高素质高权威。集团于1995年未设立了百富勤资料研究社,旨在促进研究服务的专业性、高效率与国际更加融合。
1、香港回归创机遇1997年7月1日是全世界炎黄子孙欢心雀跃的日子,从此以后英国的殖民统治将从香港消失,流浪百年的香港回到了祖国的怀抱,一个自由、民主的香港蓝图呈现于世人面前。"港人治港"的国策给了香港同胞更辽阔的驰骋空间。在经济上,中央政府给予了香港更大的自由度;在金融政策上,中央政府完全放权港府,按香港应有的模式去运作和发展,这无疑给香港银行界吃了定心丸。回归之后。香港与内地的关系将更加密切,香港作为中国最重要的资金筹集地的地位会进一步加强,香港亦会从大陆寻求到更多的投资项目。促进内地经济繁荣和巩固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的双重效应会更加显现。
百富勤所置身的是一个宽松、井然、潜力巨大的金融环境。百富勤现已将业务重点之一盯在中国大陆,发展与大陆的长线伙伴关系。如集团主席杜辉廉所说;"21世纪是中国的世纪,我们想使之成为百富勤的世纪。"到1997年3月,内地已有23家企业在港上市,筹资达248亿港元,加上在港的中资企业上市的红筹股,共有57家中资公司上市,总市值近 2 500亿港元,约占港股市场的7%,在上市过程中多有百富勤参与。在香港回归之后,更多的香港投资者看好投资于内地的重大项目,如铁路、港口和通讯设施建设及大规模的城区改造等。相形之下,百富勤在大陆已有多次成功的投资融经验,其信誉已得到公认,故而利用这些商机可能性最大。
2、私人投资筑商机90年代始,全球利率周期性下降,使私人资本恢复向发展中国家流动。由于工业国和发展中国家逐渐取消金融管制、及信息技术和金融工具的进步创新,使得私人资本对跨国机会的反应灵敏。预期发展中国家的金融会在21世纪初向纵深发展,私人资本总流量会增大。这种私人投资的不断增涨,主观上要求寻找资信良好的投资中介,借以向高效益、低风险的产业和项目投资,客观上也为投资银行的发展带来了契机。百嘉勤的业务强项恰是资本代理,业绩增优不无可能。
当然,国际金融的自由化、一体化、科技化、电子化将成为21世纪的金融发展趋势,各类银行对市杨进入的限制会进一步放松,就投资银行而言其业务范围会扩大,但业内竞争烈度将加大,百富勤将会处身于挑战和机遇共存的环境中。
这次改写世界经济发展史的金融风暴的序幕,是由以乔治。索罗斯为首的一些国际货币投机商掀起的。他们操纵的"对冲基金"(Hedge Fund)是一种专门从事高风险套利活动的投资基金,其主要手段是运用外汇、期货及金融衍生工具在金融市场进行套利交易。据估计,"对冲基金"在这场投机中共投入100一150亿美元,具体获利数难以估算。但仅泰国和马来西亚中央银行为维持本国货币的稳定,至少损失了数十亿美元。随之而来的是,东南亚其他国家的货币相继大幅贬值,股市和房地产价格大幅下调,香港也不能幸免,在1997年10月底出现了严重的股灾。
10月初,东南亚金融市场又刮起一股轮跌风。10月17日,台湾当局突然宣布放弃一直坚守的28.48新台币兑换1美元的汇率水平,让新台币自由浮动,10月21日新台币跌至30.7新台币兑换1美元的10年来最低点。新台币贬值成了国际炒家苦苦盼望的东风,金融风暴祸水东移。以10月22日晚伦敦外汇市场上一笔30亿港元的沽盘为标志,国际炒家全线出击,对香港开始了新一轮的狙击战。由于投机者大举沽空港股和港汇,共抛售港币1000亿港元,致使长线投资者对香港的联系汇率制的信心发生动摇。为了避免损失。他们也加入了抛售港股和港汇的行列,承盘银行也被迫卖出港元进行对冲。由于投机者、承盘银行和长线投资者都在抛售港元,港币汇率在即期和远期市场受到强大压力。港币汇率直逼 7 .75港元兑换1美元的底线,1年期远期汇率则下跌到8.02港元兑换1美元的水平。
但由于国际炒家运用声东击西的方法,一手抛港币,一手攻股市。外汇市场上港币抛售压力剧增,香港金融管理局所采取的紧缩银根措施使香港银行间拆借市场利率急剧上升,招致香港股市的暴跌。10月20日(周一)恒生指数开市13 600点,一路下挫。 10月 23日对于香港股民来说是一个不幸的日子,恒生指数由11 700点暴跌至10426点,跌幅达到10.4%。若以点数计超过了1987年10月26日"黑色星期一"的跌幅1120点。10月24日,恒生指数略有反弹,但在10月28日恒指再次暴跌1438点,创历史纪录,收报9 059点。从 10月 20日到28日,恒生指数在短短的几天里跌去4 541点,跌幅达33.4%。若以香港股市7月3日的3000亿美元的市值计算,到 10月 28日"已损失约1400多亿美元。红筹股市值在同一时期内由450亿美元跌至190亿美元,损失260亿美元。
香港股票持续暴跌亦使百富勤内伤加剧,百富勤持有20多支上市的认股权证,所须作对冲的认股数目估计在30亿港元以上,恒生指数暴跌令持股量较多的百富勤损失惨重。百富勤在1997年7月至10月的股票损失至少在数亿港元以上(估计近10亿港币)。在遭到外汇风险、股市下跌的双重打击下,百富勤决定以裁员方式"止血",宣布全球裁员275名,占百富勤当时总员工数目的一成半,其中香港雇员47人,但节省回来的成本与百富勤在金融风暴中的损失相比,可谓"杯水车薪",无济于事。
由于业务和财务上发生严重困难,百富勤开始准备引入新股东以自救。相关机构也与百富勤洽谈对其收购一事,但由于市场形势不断恶化,终未有进展。百富勤集团的两大主要往来银行(即债权人)汇丰银行和中银集团明确表示,不会收购百富勤;虽然当时市场一直寄希望于中银集团会出于政治因素出手挽救百富勤,但中银集团明确声称"既无此计划,也无此必要".另外,香港长江实业主席李嘉诚和中信奉富主席荣智健作为百富勤的股东,也表示不会对其伸出援手。
就是在这般重重压力下,又传来原协议认购股份的瑞士苏黎世集团打退堂鼓和又有一笔6000万美元贷款到期的不幸消息,这时百富勤内部流动资金早已枯竭,至此,百富勤再无任何回转余地,终于被迫申请破产清盘。
受百富勤事件的影响,香港恒生指数1998年1月12日一度跌破 8000点大关,市场极为恐慌。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董建华呼吁市民"面对股市的上落要做冷静和明智的决定","百富勤集团不是银行,而是一家主要经营证券业务的投资公司,其问题对香港银行体系不会有大的影响",同时表示"最重要的是百富勤要保证通过百富勤投资的投资者的资金能够得到保障",他认为百富勤能做到这点。的确,百富勤也强调,客户与公司的帐户是相互独立的,客户可通过电话或传真热线取回帐户上的股票及现金,百富勤免费办理过户手续,由此可见百富勤日常管理还是比较完善和规范的,并没有因为本身投资失败、财政困难而出现帐目混乱。
十年创业,扶摇直上,一朝受挫,雏鹰折翼。百富勤的领袖凭借他们在财经界的关系、经验及财产,迅速成长起来,百富勤由最初3亿港元的资本发展成为拥有240亿港元总资产的跨国投资银行,在东南亚及欧美共设有28家分行,业务遍及证券、期货经纪、基金管理、投资融资、包销上市等。在中国内地国企改革之中,百富勤洞烛先机、及早部署,成为多个国企及红筹公司上市的主要财务顾问。但显赫一时的金融巨子,却为这次金融风暴所淹殁。在感慨国际资本市场风云突变之时,百富勤的兴与衰更值得全世界的投资银行界人士深思――外汇风险需时刻提防,不能有丝毫懈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