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元给人的印象就是扭扭捏捏,不是非常主动的。”上述人士这样评价道。
此前,曾有知情人士向记者透露,三鹿事件曝光后不久,由河北省政府方面主导,向国务院递交了相关报告,希望能以外部力量解救三鹿。国务院随即对此报告作了批示,并要求北京市政府承办此事。而在北京,能够接收三鹿的相关龙头企业只有三元。
而上述接近三元的人士还向记者提供了一种类似的说法。据悉,在伊利、蒙牛等企业崛起之前,国内奶业行业基本都是国有企业主导。当时,较为出名的是北京三元、上海光明、天津海河和黑龙江完达山四家。它们的另一个共同特点是都是农垦系出身,“根正苗红”。
由于三鹿的重组一直由政府主导,选择国企作为重组方也是正常之事。不过,此时的海河已经江河日下,而光明也身陷其中。因此,三元和完达山成为了最好的选择。此前,从内部传出的消息也称,完达山是在三元之外最有可能的买家。
“算起来,三鹿还比三元‘大’一个月。”上述人士介绍说,三鹿是1956年2月建立,而三元则是在3月。此后,经过52年的发展,三鹿已经成为了国内乳企当之无愧的“老三”,三元则被远远抛在了后面。
在这样的情况下被委以重任,三元的压力可想而知。事实上,同行业的娃哈哈、贝因美等企业,在收购三鹿的问题上都显得非常积极,而恰恰是三元,其态度则与它们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自去年9月底停牌之后,一直三缄其口,对于媒体的采访也避而远之。
同时,三元和三鹿之间的谈判也一直处于拉锯战中。记者曾获悉,此前河北省政府希望三鹿的负债跟着资产走,但三元的最初方案是接手三鹿的优质资产和奶源,而由政府方面出面解决三鹿的债务问题。双方一度僵持不下。
有业内人士指出,以协议收购代替通常的破产处理,使得资产评估和债务评估都难以推进,必然影响收购。娃哈哈董事长宗庆后(博客)接受记者采访时就直言,娃哈哈并不打算以“股权收购”的方式收购三鹿。“它现在无形资产不值钱,企业已经资不抵债了,我们希望三鹿能先进行破产清算,然后再收购其一部分资产。”
记者了解到的一个有意思的细节是,三元曾向三鹿派驻了一个26人的接收团队,由副总经理陈历俊带队。据悉,在调查过程中,最关紧要的资金问题始终都避而不谈,“双方都不轻易揭家底”。
正因如此,三元并购三鹿一事在3个月之后仍没有下文。“政府的考虑和做法(协议收购)可以理解,也是好意,但是有时候欲速则不达,最后可能并不是原来想要的结果。”上述人士说,“如果早走破产的路,效果应该比现在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