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份报告确实击中了现今高等教育的一处软肋,客观描述了高等教育与就业市场需求的差距。从这个层面讲,曾湘泉院长的话颇有些道理。但是,这份报告及相关意见并没有突破既有教育思维,总体而言仍然是当前浮躁功利的教育模式的一个典型表现。报告最严重的问题,就是混淆了高等教育的功能,全方位地拜倒在就业式教育的脚下。这无疑是对高等教育的一种肤浅解读与庸俗化追求。
没错,很多人读大学无非为了毕业后好找个工作,或者找个好工作。许多高校为迎合这一社会需求,也纷纷开设面向社会的专业,并且片面地强调和追求所谓的就业率。这样做在某种程度上不能说有错,只是如此一来,高校实际上就成了一个庞大的就业培训基地,而不再成为培养社会精英的摇篮。这种高等教育模式,别说永远成就不了世界一流大学,就算想搞好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我看也是勉为其难。
个中问题就出在,国内高校大多未能清晰地对精英教育和平民教育、职业教育作出区分,从而使大学从本科、硕士直至博士教育,无一例外都沦为就业式教育的俘虏。
经由历年高校扩招,高等教育的门槛降低了,从而不再被看作是一种精英教育,大学生也不再像以往那样被视作“天之骄子”。高校扩招其实就是高等教育普及化、大众化,这个大方向并没有错。但是,大学的功能并不仅仅在于培养实用型人才,还应该着眼未来,培养能够坐冷板凳的研究型人才。试问,如果所有人读大学都只是为了马上变现,端上好饭碗,这样的国家和社会还有什么希望和未来可言?
所以,高等教育既要走大众化办学路线,也要坚持多元化办学的方向。也就是说,除了那些面向社会办学的高校外,还应当保留和扶持一批致力于培养研究型人才的高校,让其成为高等教育的“象牙塔”。像在美国,平民教育、职业教育的功能大多由社区大学来实现,而那些为人们所熟悉的哈佛、耶鲁等名校或综合性大学,依然是培养精英人才的重镇。即便是那些社区大学,在注重职业教育的同时,也并没有抛弃通识教育(即博雅教育)的理念。这是因为,不管哪种类型的大学,首先都应注重培养“怎么做人”,然后才谈得上“怎么做事”。
从上述角度看,这份报告完全颠倒了大学的主要功能,相关理念对于推动教育改革更是有害无益。而这位课题总负责人主张让不适应就业市场需求的大学破产,不仅是一种危言耸听,而且完全无助于打破高等教育的困境。说得更明白一些,目前高等教育的困境,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像他这种庸俗化理解高等教育的人太多了的缘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