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以前的一些灾难过后,遇难者名单时常会被浓缩为冰冷的数字。但是自从汶川大地震之后,第一次有了为平民群体性遇难举哀的先例。这些年,遇难者名单的公布也越来越及时、越来越详细。
首先,及时、不修饰地公布遇难者人数和名单可以让公众了解灾难的真实情况,从而终结猜疑与谣言。
然而,这么做的意义还远不止于此:当我们看到16岁的军军死前正准备中考,所以周末睡了个懒觉;当我们得知快过5岁生日的王延霞出生于汶川地震的第二天,却仍未逃脱地震的魔掌,这些生命就不再是隐含于阿拉伯数字中的冰冷字符,也不再是千里之外的陌生人,而像是我们的家人、我们的孩子……
每一个个体生命的尊严与鲜活都闪烁在肃穆而悲凉的遇难者名单中,而这样的名单也在提醒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逝去的生命不可挽回,破碎的心灵难以复原,所以提高预测灾难、防范灾难的能力,想尽一切办法去保护生命乃是关天的大事!
学者余秋雨在比较中西文明的时候曾提出过这样一个观点:自古以来中华文化倡导“忠孝两全”,也就是注重朝廷之事和家庭生活,但对于两者之外广阔的公共空间却比较陌生,甚至可以概括为“不在乎”三个字。
当我们“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当我们不愿意过多想象与顾及别人的感受,不肯把每一个陌生人当作自己的同类、同胞去关心,也就导致了人文精神的缺失。
如今,在一次次与灾民携手同心抗灾的过程中,在一次次面对遇难者名单的悲哀里,我们也正在建设着一个理想社会理应具有的人文精神,正在培养每一个公民对公共事务所应该具有的责任和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