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建平:地震预警和地震预报是两个不同概念。地震预报是对尚未发生、但有可能发生的地震事先发出通告;地震预警是指突发性大震已发生,利用地震波和电磁波之间的时间差,抢在严重灾害尚未形成之前发出警告并采取措施的行动,也称作震时预警。
中国地震应急指挥系统首席专家聂高众:地震波是一种机械波,具有一定的传播速度。比如芦山地震发生后,成都居民不会立刻感觉到地面震动,而是要等相应的地震波传播到人所在的位置。这个时间差给预警留下了一显身手的空间。
越是对大地震,地震波传播所用的时间越长,地震预警可能“抢出”的时间就越长,地震预警在减少地震伤亡和挽救经济损失上的意义也就越大。应当承认,距离震中越近的地方预警能“抢出”的时间就越短,震中地区没有给预警留下任何时间,所以不可预警,这个区域称预警“盲区”。
吴建平:美国、日本、墨西哥、土耳其等国家,都在开展地震预警系统的研发。日本早在上世纪中叶就开始建立铁路系统紧急地震监测和预警系统。2006年覆盖日本全国的国家地震预警系统正式运行。
地震预警领域,我国起步较晚。近年我国地震预警技术上吸收了日、美等国的优点,并在福建省建立了试验系统。“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拟建成有5000余个地震台站组成的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系统,实现全国范围地震烈度速报和覆盖华北地区、南北地震带地区、东南沿海地区和新疆西部地区的地震预警。
地震预警系统发挥作用需要有较高密度的地震监测预警台网、准确可靠的自动处理系统、快速有效的信息发布系统。这些网络系统的建立需要很多经费,不可能一蹴而就。
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所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倪四道:地震预警系统的建设应审慎有序推进。应看到,预警不是万灵丹,越是为“抢时间”早期预警,依据的有效数据越少,误判和误差的可能就越大。日本地震预警出错比成功的次数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