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一段时间以来,医院医生发生误诊的现象可谓接二连三的发生。从时下的技术条件来看,医疗诊断失误难以避免。2008年,全国首个《中国医学误诊文献数据库》研究表明,我国医院文献报道的总体误诊率约为27.8%,与国际水平30%基本相当。这说明,误诊是一个全球性的医学现象,即便在欧美发达国家,同样无可避免。
众所周知,患者一旦进入医院,其主动权就全部交给了医院,患了什么病、如何治疗都由医院所决定,医院必须对病人的生命负责。事发河南省南阳市中心医院,妇三科误诊断为绒癌,住院半个月化疗,花费4000余元,女教师头发全掉光,就这个事件来说,患者的医疗费和精神损失费等一切费用,都应该由医院全部承担。
专家认为,医生人员产生误诊的原因有四个:一是责任心不强;二是专业技术水平不高;三是临床思维能力欠缺;四是理论基础差。目前国内的临床医生,普遍存在忽视临床基本技能锻炼的问题,诊病时只简单地问几句患病情况,不去深入了解患者生病的详细过程及与本病有关的既往史、个人史、家庭史等。体格检查马虎,不能仔细地搜寻一切可能存在的体征。此外,过分依赖辅助检查,并且对辅助检查如影像学检查只看报告,不看片子,自己甚至不会阅读X线、CT、MRI片子和彩超片子,也不会测量数值。不能对所获得的各项检查资料进行归纳分析,全面考虑,因而极易造成误诊。
笔者认为,误诊的风险,无论出于何种原因,即便是正常的、概率内的、或者医学上允许存在的,都应由院方来承担,而非患者。否则,“误诊率”就有可能不断攀升,甚至把“误诊”说成是“正常现象”,就会成为推卸责任和规避风险的借口。到后来,所有的医疗错误,都可以用“误诊”来掩饰,医疗事故就难以禁绝。
这绝不是危言耸听,有报道为证。不久前,《广州日报》报道,李晴晴因肚子痛到东莞塘厦医院做检查,医生诊断为宫外孕,要求她马上做手术。当晚,主刀医生走出手术室告诉李晴晴丈夫不是宫外孕,而是阑尾炎,要求其重新签字改做阑尾炎手术。术后李晴晴无奈流产,院方称此类误诊属正常现象。但时下的问题,不在于误诊,而在于医疗机构和医生对待误诊的态度,在于把误诊当成“正常现象”的可怕思维。而大多数医院对误诊的态度,不是基于事实坦然承认,而是希望通过“误诊率”来掩盖实施,推卸责任,并为医患关系紧张埋下了隐患。
笔者认为,临床医学是个经验科学,哪怕是高明的医生,也不可能对所有的疾病很快做出准确的诊断,医生的误诊在所难免。当然,在诊断领域里永远不会有“一招鲜,诊遍天”。医生只有掌握扎实的临床基本技能,有深厚的专业和基础理论、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和正确临床思维,才能不断提高诊断水平,避免误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