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医生担任着一家大医院的医务处长,经常处理一些棘手的医疗纠纷。他说其中相当一部分纠纷的起因,不是医疗技术水平的问题,而是有的年轻医生说话缺乏规范,缺少深思熟虑。他们没有意识到,从医生口中说出的关乎病人的话语,病家往往视若“一言九鼎”。
有一位中风病人,病情严重,经过抢救、用药、输液,病情有所稳定。一值班医生到病房巡视。病家问:“现在病人好吗?”医生答:“好!不错。”说完转身走了。2小时后病人突然去世。病家抓住医生2小时前说的话,认为诊断错误,是医疗事故。如果这位医生当时稍加思索,或者认真翻阅一下病史后说:“病人目前还在危险之中,随时可能发生变化,有变化请随时联系,我们一定尽力救治。”这样的话,即使病人出了意外,家属也会理解。
还有位病人被诊断为阑尾周围脓肿,包块形成,需入院手术。医生边开入院证明,边说:“你早点来看就好了,现在要吃苦头了!”病人一听这话来了气:“我到你们医院看了两次门诊,医生看过后都叫我回家,现在你们耽误了病情,要由医院负责医药费!”这位医生不假思索的一句话,无异“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如果医生能负责地看一下病历卡,做到心中有数,既可告诫门诊医生要尽心尽职,又可避免说这种带来麻烦的话,事情就办得圆满了。
另有位气胸病人要做引流手术,一青年医生在操作中发现穿刺针受阻不通。当着病人和家属的面,他大发牢骚:“哼,这是谁搞的,这不要死人呀!”好在这位病人的病最终彻底治愈了,不然的话,医生所说的话造成的后果是可想而知的。穿刺针不通诚然是大问题,有关人员应该吸取教训,杜绝这类器械故障。但医生在病家面前发牢骚,显然是不妥当的。
刘处长说,在医院每月举行的考评会上,我都要举一些例子和大家一起讨论。目的是让年轻医生懂得,医患之间的交流是一个严肃的话题,既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又要讲究艺术性和灵活性。医生的语言必须规范化,这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也是加深医患沟通、相互理解、减少纠纷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