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的医生在办公室被砍身亡不久,类似的血腥事件再次上演,而且是在首善之区的北京,让广大医务工作者不能不发出“是可忍,孰不可忍”的呼声。
同仁医院,一家拥有北京乃至中国最好耳鼻喉科的顶级医院。作为这家医院耳鼻喉咽科主任的徐文医生,其医疗造诣,虽然不敢称泰山北斗,但属于佼佼者是无可争议的。可是,就是这样的医学专家也同样不可幸免地成为医患纠纷的受害者。
根据同仁医院公布的砍人者的就诊说明,这似乎是个很平常的医疗过程:2006年发现咽部肿瘤并接受了手术治疗,但术后肿瘤复发,并因此做了气管切开术。将心比心,一个不管多么光鲜的人,行气管切开以后,都很难回到正常的生活状态。患者的心情肯定不好。但这就应该砍人吗?让患者冲动的或许是,他通过其他的一些渠道得出了结论:气管切开或许可以避免。
徐文医生的医疗过程是否有值得商榷的地方,作为非耳鼻喉科的医生,笔者不敢妄言,但即便是有了医疗方面的疑问,就用如此凶残的手段,还是很令人惊讶。这其实是医患纠纷不断升级的一种表现。
解读这个恶性事件的关键是:患者为什么会如此仇恨医生。应该说从患者到医院以及相应的管理部门,都有一定的原因。
这些年,社会上充斥着一种怀疑医生的风气,医疗行为中每每出现一些不如人意的地方,就立刻会被引申到医疗道德和水平方面,并每每被作为饭后谈资,这就造成患者普遍不信任自己的医生。有一则很著名的寓言叫“智子疑邻”,其揭示的核心问题就是心理暗示。心理学家巴甫洛夫认为:暗示是人类最简单、最典型的条件反射,一旦形成,心理上便会竭力趋向于这项内容。在医疗过程中,患者一旦在主观上有了对医生强烈的不信任感,那么就会形成强烈的心理暗示,使他在很多时候都更愿意相信他面对的医生存在很多问题,没有给他好好治病。
同时,前些年作为医疗服务基础的社区卫生服务每况愈下,致使综合医院门庭若市,无法提供全面的服务,客观上增加了医患摩擦。在这样的背景下,有的综合医院却往往忽视基础医疗,把更多的精力都放在科研上,让很多患者在医疗过程中,几乎没有多少和医生沟通的机会,既不能很好地了解自己的病情,也体会不到被尊重的感觉,导致病人对手术风险的体会和意识不是很真切,一旦医疗效果和预期出现偏差,就可能动怒。
而作为管理部门,面对日益严重的医患对立,近年虽拿出了若干增加医患沟通和相互和解的方法,但取得明显成效尚需时日。而且,病人一旦想走正规途径,往往会变成皮球,在各个部门之间来回穿梭,导致旧伤未愈,又添新伤。
当然,还有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是,这些年医疗机构中,存在着一些见不得阳光的东西,也有些医务人员的行为伤害了病人的基本利益,导致了医患之间的对立。
目前,依法惩治行凶者是当务之急。但依据管理学的相关理论推测,一个激烈冲突的背后,常常隐藏着9个以上的潜在冲突,因此,如果没有相应的措施来阻断医患矛盾的升级,类似的悲剧还可能重演。
首先,管理部门应坚持将扶持重点由目前高高在上的综合医院向基层的社区医院转移。基层卫生服务好了,病人的医疗疑问就会减少,对综合医院的依赖也会减少,大医院里人满为患的情况缓解了,病人住院期间看不见大夫的情况也会大大减少,矛盾的由头也就少了。
其次,建立完善的医患纠纷调解中心,让病人在对医疗效果产生疑问的时候,有一个能表达疑问,并得到公正解决的途径,避免让病人的疑问不断升级。
第三,有关部门应该站出来为医务人员说话,应该有更多的对医务人员工作、生活状态的报道,努力给社会还原一个真实的医务人员的形象。就如《人到中年》里的陆文婷,也许不伟大,但大多数的医务人员都在个人的酸甜苦辣中,为多数病人减少了病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