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小姐(化名)刚刚在番禺区何贤医院诞下一对龙凤胎,其家人此前已经在香港购买了明治奶粉,但由于医生和护士建议她选择另一品牌洋奶粉,陈小姐便换了奶粉。日前陈小姐向记者表示,她更愿意听医生建议,因为医生是专业人士。
一位不愿具名的国产奶粉营销总监向记者透露,不光是洋品牌,国产奶粉也在搞医务渠道促销,只是大城市好一点的医院都被洋品牌垄断,国产品牌只能在县城地级市做。他告诉记者,稍微像样点的奶粉公司都有医务团队。5大洋品牌公司里,医务团队和业务团队人是一样多的,通常各占50%。而医务团队的费用投入要比业务团队更大。国产奶粉偏重于业务团队,做终端促销赠品等。
他表示,广州的三甲医院,通常用投标来操作,这些医院排斥国产奶粉,只让洋奶粉投,以广州某著名妇幼医院为例,投一个科室一年大约需要30万~60万左右的费用,这种投标是垄断性的,别的品牌进不来。例如投了该医院的新生儿科后,小孩在医院期间,用该品牌提供的免费奶粉给小孩喝,出院后有礼包、优惠券, 99%以上会送一罐给妈妈带回家。一个上规模的医院一年大概可以达到上百万收入。而产检科、新生儿科、儿保科等等科室加在一起,医院的收入十分可观。这些合作都是常年合作,做得很专业、严密。
同时,医生、护士还有几种赚外快的渠道,例如产科的护士把产妇档案抄出来,厂家会支付到护士5~10元一个名单的名单费。派一个样品或者礼品包,会支付准客户开发费30~50元一个。有些医院管理差,医生护士可以直接派优惠券,妈妈拿着优惠券去附近的婴童店购买奶粉,厂家会支付新客开发费80~160元一人。在三甲医院,好一点的医生一般一个月可以开发三五十个客户,一个月三五千元收入很正常,而护士抄个名单,一个月也能拿几百元。
对于此次国家的新规意见征询稿,他认为虽然比过去严厉了,但是没有什么作用,“医生已经习惯了,而且这方面的管理,涉及不到这么细,很难查核。”他告诉记者,医生护士收受回扣,一般用其家人亲戚的账号,有的干脆就是现金交易,根本留不下任何凭证。“这是遵循已久的游戏规则,行业有办法规避法规。”国产品牌在医院没有那么大投入,更多做终端买赠,因为消费群体不一样,而且做医务比较慢,不像打广告立竿见影,要长年累月的投入。
为加强规范市场,近日国务院法制办通过官网发布《母乳代用品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
《意见稿》明确规定:医疗卫生及有关机构及其人员不得向孕产妇、婴儿母亲及其家庭成员宣传、展示、推销或者代售母乳代用品;不得接受以推销产品为目的的馈赠和各种形式的赞助;不得在本机构内,开展或者允许他人开展有关母乳代用品的宣传活动;不得将孕产妇、婴儿母亲及其家庭成员和婴幼儿的个人信息提供给母乳代用品生产者和销售者。
《意见稿》要求,生产者、销售者不得促销母乳代用品,包括减价销售、赠送产品、礼品、样品,以及产品展示、积分回馈、发放产品宣传资料等;不能以低于市场价销售母乳代用品。同时,厂家不能以推销母乳代用品为目的,与孕产妇、婴儿母亲及其家庭成员保持任何形式的联系,包括电话、短信、信函、邮件、上门推销等。母乳代用品,指以6个月以内婴儿为对象,通过市场销售或者以其他形式提供的,部分或者全部代替母乳的乳制品、饮料和其他食品。
据悉,在我国1995年10月以来沿用的《母乳代用品销售管理办法》中,仅规定销售者不得赠送产品和减价销售产品,处罚也多限于警告、没收非法所得或罚款。此次的《意见稿》在这方面明显严厉了许多,医疗卫生及有关机构违反规定的,由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给予警告,责令限期改正,并处以1000元以上3万元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医务人员违反规定的,由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给予警告,责令限期改正;情节严重的,依照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该《意见稿》的意见征集截止日期为12月4日。
资深乳业专家王丁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婴幼儿第一口奶很关键,因此所有厂家都想让婴儿第一口能吃到他们的产品。大量的奶粉品牌进入医务渠道促销,这种渠道的垄断,败坏社会风气,滋生腐败,私下的交易把医疗队伍都拉下水,造成行业不公平竞争,国产奶粉也正因为这样竞争不过洋奶粉。
对于新法规,王丁棉认为最重要就是看贯彻执行的力度。“仅罚几万元,对于这些企业来说就是小菜一碟”,只有重罚,重到让商家不敢冒险,才有威慑作用。“只有取消医务渠道的垄断,让所有品牌都到市场上去公平竞争,这样才是市场经济。”王丁棉说。
而惠氏相关人士对记者表示:“我们是在遵守《母乳代用品销售管理办法》的前提下开展工作的。”据介绍,惠氏一贯严格遵守国际和中国有关母乳代用品销售和市场推广方面的有关规定。“我们支持中国有关部门加强对母乳代用品市场行为的管理,并将在规范市场行为上做出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