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交涉,医院召集了ICU、消化科、收费处等相关科室的负责人集体出面解答记者的问题。
关于“一天注入65公斤药液”的问题。患者的主治医生万齐全介绍:由于患者的肾脏功能较差,而很多药物的毒素需经肾脏排出,这样需要用“血液滤过”来代替肾脏功能,滤掉血液中残留的药物毒素。此治疗方法,需要消耗掉大剂量的葡萄糖、盐水等药液,一般来说一小时用3000ml(约3公斤)左右是很常见的,如果是重症病情,可能还要用的更多。这些药液都是在体外使用的,不是注入人体内。
关于一天用159支“沐舒坦”的问题,ICU的肖雪飞医生介绍:按照使用说明书的说明,彭女士的用量确实超标了很多,但在目前医学界,已经有很多医生选用大剂量的沐舒坦来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这类严重性呼吸疾病,效果也很好。医学界早有用大剂量沐舒坦治疗此类疾病的论文刊发,这在业内已经是一个共识。
关于“火星式”一天135小时的时间计算法。医院收费处一位工作人员介绍:患者用药时,有时会同时用上几个输液泵,每个输液泵都是按照小时收费的,加在一起就肯定会超过24小时,其他病人也会遇到这种情况,而且9日和10日的账单是开在一起的,所以很多项目收费是以48小时计算的。
对患者投诉的这三个主要问题,湘雅三医院的解释能站住脚吗?记者又采访了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胸外科主任刘德诺和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东方医院肾内科副主任医师任可,两位专家均对血滤和沐舒坦的用量问题予以了肯定。
在湘雅三医院的采访结束时,医生连说这是一场误会。ICU的肖雪飞医生说:我们每天都在从事这样的治疗工作,对我们来说是太熟悉、太平常不过了。根本没想到患者对医学的认识还停留在只要是药液就一定会注入人体内的层次上,如果我们抽空给患者多一分钟的解释,可能就能避免很多不必要的误会。
为了这个误会,李小平先生从国外到中国,从长沙到北京,找报社、请律师。
为了这个误会,记者从北京到长沙,制订了多套采访方案,忙了个不亦乐乎。
这个误会,湘雅三医院仅用了不到五分钟,就说明白了。而健康时报采访此事的记者,是向医生询问此事的第一人。
患者家属为什么就不能找到医生,坐下来,平心静气的把这些疑问提出来呢?
医患之间的不信任,更令记者感到发自心底的悲凉和哀伤。
医生根据自己的判断去治病,他不会主动解释什么的,因为他不知道患者哪里不明白。即便“火星式”计时法是很多患者都遇到的问题,也是针对找上门的患者家属做个解释,却没有从方便患者考虑,改进收费软件的设计。
医院的收费单是明白账,不应该变成令患者及其家属猜疑的糊涂账。
患者和家属在收费清单上发现蛛丝马迹的时候,首先想到的是找媒体。通过媒体把此事放大,通过舆论给院方施加压力,迫其就范。媒体不是医院的代言人,同样也不是患者的代言人。媒体只能尊重于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