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对我市的护工市场调查发现,护工从业者素质普遍较低,工患双方缺少权益保障,我市护工市场亟待规范管理。
林老太今年76岁,家住芝罘区南洪街,她的老伴今年86岁。今年9月12日,老伴由于股骨头坏死到毓璜顶医院做了股骨头手术。手术非常成功,病人术后十天已能扶着床沿走几步,有说有笑,神智清晰。
林老太的儿子工作很忙,家人白天晚上轮流照顾病人,感到力不从心。9月22日,林老太看到老伴已基本恢复,决定找一个护工来照看他。在病房打扫卫生的一位妇女得知他们要请护工,立即热心帮忙,说她认识一个妇女,家是海阳市农村的,姓于,40多岁,人很好,经常在医院侍候病人,也很有经验。林老太一听很高兴,第二天这位于护工来到病房,双方约好:护工全天侍候病人,一天费用120元,病人家属不管吃饭。在病房打扫卫生的妇女要了林女士60元中介费。
虽然请了护工,林老太仍不放心,她白天都在医院陪着老伴,只是晚上由护工照看病人。令她奇怪的是,自从请了护工,老伴的股骨头竟然两次脱臼!护工承认是自己帮老人翻身时“不小心”造成的。另外,病人的健康状态也大不如以前,神志越来越糊涂,竟然不会说话了。
林老太感到很奇怪,为探个究竟,一天早晨,林老太5点多钟就悄悄来到老伴病房,眼前的景象令她大吃一惊:老伴的四肢被捆绑在床上,丝毫不能动弹,眼里满是惊恐。护工躺在简易床上睡得正香。
林老太质问护工,那护工还振振有词:“他晚上睡觉太不老实,从床上翻滚下来摔坏了怎么办?”林老太非常气愤,辞退了护工。
病人本来就年老体弱,两次脱臼后每次复位都得做牵引,痛得直叫,现在竟然还被捆绑。林老太怀疑,老伴就是被捆绑时受到了惊吓,神智也越来越不清楚。如今老人自己不能翻身,除了吃就是睡,像个植物人。林老太整日以泪洗面,她气愤地说:“这个护工太没良心了,怎么能这样狠心对待病人呢?”
林老太一家本想通过法律手段维权,可是这护工不属于医院工作人员,护工家里很穷,就是赢了官司,要拿到赔偿也很难。
林老太的遭遇是个别现象吗?我市护工市场是一个怎样的现状?存在哪些问题?记者进行了采访。
记者在市区各大医院了解到,近一半的重症住院病人请了护工,护工市场需求较大,目前我市护工队伍中绝大多数是由病人家属直接从社会上雇用的,而由病人家属通过中介公司聘用的护工即派遣护工是极少数。
住院病人家属向记者反映,找个放心的护工太难了!现在护工护理病人仅凭个人经验,没有经过专门训练,随意性很强,很容易出现差错甚至事故,而且护工市场缺乏有效管理,在护理中病人出了问题,病人家属不知如何讨说法。
记者了解到,目前我国对护工没有准入门槛,做护工的人员大多数是周边县市区农村的,年龄在30~50岁,文化素质低,没有经过专门培训,通过他人介绍到医院做起护工,许多人连健康证也没有。由于护工是病人家属自己找的,出了问题医院也不负责任。由于没有部门监管,病人家属只能通过无序的渠道寻找并雇用护工,未签正式合同,一旦出了纠纷,双方权益都得不到保障。
怎样才能使护工市场走上规范化正常发展轨道?外地一些城市的经验可供借鉴:走公司化管理道路,积极培育、鼓励成立护工中介组织或服务性公司,参与护工日常管理,逐步形成以派遣护工为主、个体护工为辅的护工队伍。对从事护工工作的人员实行上岗前规范培训以及上岗后继续培训,提高他们的护理能力和专业水平,为病人提供专业化、亲情化的服务。(记者 白晓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