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新医改方案征求意见已经结束。而被称为“医改核心”的公立医院改革也已破题:广东计划在深圳、韶关、湛江三地先行试点,逐步取消目前医院15%的药品收入加成。另外,江西省也在制定类似的改革规划。对此,公立医院深恐陷入巨亏。(11月19日《21世纪经济报道》)
尽管说,作为一项涉及民生的系统性工程,中国医改以公益性为最大诉求,但是,这种公益性的实现,肯定不是基于对某个特定利益主体的剥夺之上,恰恰相反,只有诸如患者、医院、政府等各方面利益都能处于平衡之境,医改的公益性才能获得健康的生长之路。这意味着,医改从来也没有指望让公立医院陷入“巨亏”,巨亏的公立医院也承担不起医改的公益民生之大任。
问题是,现在医改刚进入开闸试水阶段,就遇到了尴尬——面对公立医院15%的药品收入加成将被取消的命运,“巨亏”的哭穷就已响起。这种声音,本身就有着值得沉吟玩味的深度——当医改真正触动特定集团的利益时,深懂“会哭的孩子有奶吃”的道理的垄断利益集团,立即会习惯性的“挟亏损以求利益”。哭穷,是一种阻挡,也是一种索取。
其实,这个关于“巨亏”的哭穷声,实在来得太早。首先,那些公立医院的药品收入加成真的都是15%吗?在“以药养医”的语境下,在“大处方”获得高回扣的诱惑下,在普通患者对药品缺乏专业的背景下,到底有多少医院受诱于利益,违反规定来提高收入加成呢?这实际上是一本糊涂账。即便就是那些医院都很 “规矩”,只是收取了15%的药品收入加成,这本身也是一笔暴利——报道中,有业内人士已清算过这笔账,对一家大型三级综合性医院来说,这种药价加成收入每年就可以达到1.17亿。
其实,不论是哪一种改革,在步入深水区之后,利益博弈都会呈现多样化与复杂化。医改同样如此,这一点,在征求意见阶段就曾得到无数次的印证。现在,当触及时公立医院的利益时,未来“巨亏”的图景立即呈现在公众面前,而这个行业在相关问题上存在的种种积弊却被泰然的放置一边,就实际只是在传递着这样的一个现实信号,那就是相关利益主体在想方设法地保住既得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