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商品的利润一般不高于50%,即使是名牌服装等奢侈品,利润有的也在200%左右。药品是用来治病救人的特殊商品,利润却是奢侈品的近10倍。最近,中央电视台的《每周质量报告》栏目,聚焦高药价产生原因,指出部分药品利润达2000%。同时,该栏目还公布了20个药品的具体出厂价,价格之低让人们大跌眼镜,许多动辄卖几十块的药品,实际出厂价往往不超过10元钱,有的才几毛钱。
常用药品,从出厂到医院终端,中间利润最多超过2000%,这样一个数字对于已经饱受病痛折磨的病人来说,绝对不是一句“抢劫”可以表达愤怒。毫不客气说它是赤裸裸的杀人也不为过,而且是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谋杀!招标的组织者、评标的专家、医院和医生、医药代表、医药公司就是合谋杀人。如果对于这些中间机构利用患者的生命换来的回扣都可以纵容,那么这世间还有人性吗?
药价虚高如果板子都打在医生屁股上显然有失公允。如果一位医学博士每月工资都只有3000多元,如果医院是企业,那么追求利益肯定会是他们的首选,那么医生开药的多少就会和工资直接挂钩,而这样的“多劳多得”看起来是似乎合理。可是大家有没有想过,在这样的一个机制中,医生俨然成了销售员,而不是一个看病的医生了,他的劳动价值体现不在于看病的质量,而是体现在销售额的多少,那么结果是什么,大家可想而知。看来,问题恰恰出在政策上。
这些年国家一直进行着医疗改革,本想老百姓看病会越来越实惠,可事实似乎截然相反。不少病人反映,国家发布的平价药品目录,药店很快就缺货了,听说是利润低,药厂不生产了。现在药店里多是新药,价格高,当然利润也很高。其实一些新药只是旧药改个名称,变变剂量,换个新包装而已。一些新药漫天叫价,药厂、医药代表、药监部门、医院,层层瓜分,这些暴利有一部分也许用到有用的地方了,但绝大多数或是成了封口费,或是政策制定者的劳务费,或者干脆一点说就是孝敬费。正如《每周质量报道》中,新医改政策研究专家朱恒鹏研究员指出,实行药品招投标政策的初衷也是为了遏制药价虚高,结果却被某些利益团体钻了空子,利用政策,在中标价的制定、药品的批发和销售等多个环节,遵循“潜规则”,相互勾结,形成了隐秘的利益链条。看来,可怜老百姓的口袋永远是瘪瘪的,病人唯一的选择只有花钱保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