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类药物的常见不良反应为过敏性反应,主要表现为皮肤斑丘疹、荨麻疹、皮肤瘙痒等;血清病样反应较少见,表现为发热、皮疹、关节痛或关节炎,上述反应在停药后可获得缓解。尽管严重的过敏反应(如过敏性休克)罕见,但发生迅速,抢救不及时可危及生命,因此应给予高度重视。
胃肠系统损害也是头孢菌素类药物较常见的不良反应,其中以三代头孢菌素发生率为高(3.6%~10.8%),主要表现为腹泻;在引起消化道出血的报告中,以头孢哌酮为多见(10.8%);广谱头孢菌素的使用还可导致抗生素相关性肠炎及二重感染(真菌感染等)的发生。
多数头孢菌素经肾脏排泄,其肾毒性与药物浓度相关,当用药剂量过大或与肾毒性药物(如利尿剂或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合用时,则易发生肾脏损害(尤其是对已存在肾功能不全的患儿)。目前,多数门诊静脉使用抗生素均采用一日给药,可能会因一次剂量过大导致肾脏损害。
头孢菌素其他不良反应还包括肝脏损害、血液系统影响(血细胞减少)、神经系统症状及维生素缺乏等。
此类药物的不良反应以过敏性反应为主,常见皮疹、瘙痒等,偶见重症渗出性多形性红斑(Steven-Johnson 综合征)和中毒性表皮松懈症,过敏性休克罕见。
青霉素与头孢菌素可发生交叉过敏,约5%~7%对青霉素过敏的患者对头孢菌素过敏。因此,在使用此二类药物前应询问过敏史。
目前使用最多的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为阿奇霉素,尽管其消化道等不良反应较红霉素等明显减少,但在儿科临床上,已有静脉用药导致过敏性休克发生的病例报告。目前尚缺乏静脉用阿奇霉素临床安全性的资料,因此,2岁以下儿童应避免使用或谨慎使用。
面对发热的患儿及焦虑的家长,儿科医生往往习惯于使用抗生素,其原因包括门急诊量过大,医生用于每例患儿的诊疗时间太少,造成不恰当的诊疗或没有足够时间与家长沟通而听从家长意愿使用抗生素;迫于当今医患关系的压力,害怕可能的医疗诉讼;缺乏医学知识和技能更新;极少数医生不正当获取药品使用回扣等。
2011年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方案已公布,要求门诊抗菌药物处方比例不超过20%,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不超过60%,以及抗菌药物使用强度控制在40DDD以下。希望在政府、医院及医务人员的共同努力下,规范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加强对抗生素药品的安全监管,切实保障儿童的用药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