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医的人,想必对希波克拉底誓言不会陌生,作为普遍流传的“医师誓词”,医生们即便没有大声宣誓过,想必也耳熟能详。“……余愿尽余之能力与判断力之所及,遵守为病家谋福之信条,并检束一切堕落及害人之败行……”希波克拉底誓言已然从各个方面勾勒出医生所应当具备的基本品格。既然救死扶伤是医者的天职,“为病家谋幸福”更是选择医生这个职业就应该作出的承诺,假如到了行医过程中,非但不把患者视为亲人,反而当做商品,称之为“良心坏了”,倒也并不冤枉。
不可否认,无论是过度诊疗,还是医药回扣,一些医疗机构以及一部分医生的确是把患者更多当成了赚钱的机器,这些现象的确令医疗机构甚至白衣天使的名声蒙羞。但是,简单地将这类现象归咎于“良心坏了”,恐怕也并非事实,至少不是事实的全部。真实的情形是,医生不是圣人,当然不能指望他们具备远超常人的道德水准。但医生的良心再不济,也不应该低于社会平均水平。从这个角度来看,假如只是个别医生的“良心”出了问题,当然可以拿良心说事儿,但假如问题和现象有着普遍性,与其说是医生的良心坏了,毋宁说是机制出了毛病。
事实上,医生说白了还是医疗体制下的医生,作为体制中人,医生当然得遵守人家的规矩,即便是良心爆棚,也同样胳膊难拧大腿。不难设想,假如工作量是以医疗收入作为指标,假如完不成工作量的后果不仅仅是没有奖金,还有“末位淘汰”,既然挣钱多才是有能力的好医生,此时“讲良心”还真是一件奢侈的事情。轻描淡写地说“医生良心坏了”,不仅于事无补,甚至多少有些站着说话不腰疼的味道。
基于上述视点,假如医疗体制本身存在着商业趋利性,假如医疗机构的运营模式与企业毫无二致,患者成商品其实已然注定。孤零零地拿医生的良心说事儿,恐怕是找错了“替罪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