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呱呱坠地到人生终点,没有谁能离开医疗服务。医疗保障如何、医疗质量如何、医疗服务价格如何,也就成了百姓最为关注的话题。看病难、看病贵的难题如何破解?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推进医药卫生事业改革发展。努力建成覆盖全国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初步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政府心系民生,代表委员畅所欲言,为解决看病难、看病贵把脉开方。
天津“白领”朱启敏算了一笔账:要享受基本医疗保险,自己得先花掉2000元,之后门诊的报销比例也仅50%。发烧打3天点滴就要三四百,自己收入虽不算低,但医疗支出还是让她的钱包“失血”。
“城市白领尚且如此,城市贫困人群、农民工等许多医保没覆盖的人群,就医支出占收入的比例更高,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不少。”解放军总医院副院长范利委员认为,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到2011年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全面覆盖城乡居民,3年内使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的参保率都提高到90%以上,而且报销比例也将适当增加,这为解决居民看病贵的问题指出了方向。
在医疗行业工作了30多年的辽宁鞍山市卫生局原局长巴福荣代表说,目前医保的覆盖范围正在逐渐扩展,百姓更关注的还是报销比例的提高。为达到这样的要求,投入是必须的,但也要看到国家资金毕竟有限。随着国力的增强、医保资金监管水平的提高,医疗支出个人负担比例才会逐步下降。
在沿海大城市打工的茅小齐最近很烦,因为膝关节不适换了3家不同等级的公立医院,光检查化验就花掉了他辛苦打工一个月的工资。“同样的检查做了3回,总感觉大夫一边看病一边盯着我的钱”。
公共医疗必须坚持公益性质,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里再次强调。对此,代表委员们也有不少感触。
“从公立医院运行现状说,不能算作是真正的‘公立’。”巴福荣说,30多年前,政府财政对公立医院的投入是一张病床每月1600元补贴,如今这个数字还没变。为摆脱半饥不饱的状态,公立医院不得不一只脚踏进市场,导致公益性降低。
“医改的关键是增加政府投入。”江苏苏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钱海鑫代表表示,政府加大对医疗卫生的投入,就是要切断以药养医的链条,应该以适当提高医疗服务价格等方式增加医院收入。“如果一味削减医院的收入,以牺牲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来缓解看病难,将得不偿失”。
“即使增加了投入,如果缺乏有效监管,也很难保证医院不再以牟利为目的。”范利委员则认为,在增加投入基础上,加强对公立医院的监管,是保证其公益性的必要保障。
北京居民许斌4岁的女儿感冒了,他到社区医院给孩子开药,医生却告知社区医院没儿科用药。他只好带着孩子去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医院。几小时排队等候不说,这么多患儿,交叉感染怎么办?
“有句话叫‘全国人民上协和’,说得很形象。”范利说,我国医疗资源过分集中在大城市、大医院,基层社区、农村医疗力量十分薄弱,群众在基层得不到诊治,只好拥向医疗资源集中的大医院。“去年我们医院的年门诊量突破400万人次。”范利说,这不仅加重了看病难,也增加了患者的负担。
“关键是要加大力量重点支持农村医疗卫生机构的能力建设,加强城镇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能力建设,在保证基础医疗覆盖的情况下,优质医疗资源的分布应该更广泛。”范利建议,同时还要加强基层卫生人才的培养,“百姓在乎的是遇到一个医术高、负责任的好医生”。
钱海鑫建议,基层卫生服务人员也可同乡村教师一样,工资水平参照公务员,而且要给他们继续教育的机会,或者建立一种社区与大医院共同培养的制度,让社区、乡镇医务人员的专业水平不断提高。
河北黄骅的郭连刚一边抱着四五盒药,一边不停抱怨:甘草片就能治的咳嗽,非得开五花八门的口服液。本来三四十块钱就能看下来的病,最终得花上百块。他说每次看病,总能拿回去些没用的药。
钱海鑫说,我国确立了基本药物制度7个基本政策框架,包括由政府组织对基本药物实行招标定点生产、集中采购、直接配送,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使用基本药物等基本政策,这在制度上保证了百姓能够用上廉价药,将有效降低患者的用药花费。
他表示,国家基本药物不仅要有目录,而且相关配套制度也得跟上。如实行药品零差价制,医院收入将大大消减;如没有相应的投入与补偿机制,表面上看患者花费可能降低,但医疗服务水平势必也降低。
巴福荣说,大处方、开贵药的医生虽有,但毕竟是少数。“解决这个问题,政府还应合理调整、提高医疗技术服务价格。过去一包纱布要10多元钱,现在都50多元了,但医务人员的技术服务价格并没有多少提高,劳动价值怎么合理体现呢。”她建议,保证医务人员的工资以及其他相应福利待遇,承担公立医院职工的养老保险金、医疗保险等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