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国民健康服务体系(NationalHealth Service,简称NHS)建立于1948年,是世界上第一个实行全民医疗保障的国家。英国公民及在英国合法居住的外国人,都可以在这一体系下享受免费的医疗服务。
NHS包括两层医疗体系,第一层是社区诊所内的家庭医师(GP)和护士提供服务;第二层是医院服务,专科医师治疗由家庭医生处转来的病人,并且一般处理重大的事故及急诊病人。看病就医的程序分为以下几类:急诊可以不必预约直接到医院的急诊部;如果只是普通病症如感冒发烧一般向自己的家庭医生预约看病;若是其他疾病但又不属于急诊,家庭医生会为病人联系医院里的专科医生进行下一步诊断治疗。
工党政府建立起来的NHS体系曾受到广大民众的好评,被称为是英国民众的“全民信仰”。但随着民众对健康服务的需求提高,NHS规模不断扩大、人口的不断增加,NHS逐渐因负荷过重而引发民怨,而其中预约时间长、效率低下成为了民怨的焦点。
曾经有英国媒体报道,一个女孩登记扁桃腺手术,20年后才接到通知,小女孩早已成为2个孩子的母亲。这个例子虽然只是个特例,可提起英国NHS效率低,几乎成了大多数人的“共识”。对于这点,在英华人也都深有体会。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华人代表陈女士1月20日参加了在伦敦东南部进行的针对NHS医保体系改革本区征选民意的调查。当时有75个团体和代表参加讨论,其中包括了不同肤色和年龄的民众。
陈女士首先向组委会提出的就是NHS的预约系统效率低下问题。陈女士对《英中时报》记者说:“我们来算一笔账,家庭医生规定病患者只能早上8点钟开始预约当天的问诊号,早一分钟都没有人接电话。而8点后,电话就处于非常忙碌的状态,常常在8点刚过5分,电话预约已满,病人就很难当天看上病了。只有5分钟预约时间,预约简直象抽奖!那么原本很简单的一个伤风感冒,由于一天拖一天,就变成了流行性感冒,或引起其它的感染等等。原本只需要一份维生素就可以解决的问题,一拖下来变成几个星期,变成了几份药才能治好。”
在调查数据中显示,英国的医疗效率在欧盟国家里位列17。在工党执政期间,加大了对NHS的财政拨款,曾有效地改善了NHS的效率问题。当联合政府上台时,他们向英国民众保证不会减少对NHS的财政预算,但此次的医保系统改革却是本着提高效率减少开支为主要目的。
在目前英国财政紧缩的时期,似乎任何的改革都本着节约开支的原则。正如首相卡梅伦所说,“我们不是无法承受改革,而是无法承受不改革。”
根据新的英国医改草案,政府将取消现有的151家初级卫生保健信托机构,改由家庭医生联盟替代这一机构的工作。根据新法案,从2013年起,家庭医生联盟将代替卫生保健信托机构管理80%的NHS预算,负责购买设备和服务等。英国政府表示,这项计划将提高病人护理和治疗的效率,并节省超过50亿英镑的支出。
卫生大臣兰斯利认为,此项改革将提高一线服务水平,赋予了家庭医生更大的权力可以更了解病人,以病人为本。
尽管政府维护这项改革认为是对病人更加负责,但依然遭到工会和医疗专业人员的猛烈抨击。工党主席米利班德称卡梅伦是“一意孤行”。这些反对者的担心直指家庭医生的服务质量上。他们认为这样的改革极有可能影响医疗服务的质量。“过于地注重成本,医疗的重心将集中在成本上也不是质量上。”一位医学协会的专家这样认为。
此外,这些协会负责人警告称,引入竞争可能导致一些小医院关闭,进而大大地折损NHS覆盖全民的效用,甚至在将来导致一些国有大医院的关闭。
对于家庭医生将“掌管钱袋”,批评人士也质疑家庭医生不具备财务技能和管理经验,没有能力处理这么大规模的预算。
在英国华人论坛中,有一位林先生这样说到:“在英国可以治大病,不可看小病。”林先生很少在英国看病。原因是认为英国家庭医生“和中国的医生不一样。”林先生在论坛中描述:“我曾经膝盖摔了很大一个伤口,他们(家庭医生)说消毒药水很疼叫我回家用肥皂水洗。我还真照做了,最后发炎流脓收场。”而另一位华人留学生则附和说:“我有一次因食物中毒看病,当时疼痛难忍上吐下泻,家庭医生看完后告诉我,你不用吃药们可以靠自身的免疫力恢复。”正是因为中英两国不同的医疗手法让华人在英看病不能适应,而家庭医生毕竟只能看“小病”。可“小病”看不好就容易变成“大病”。华人代表陈女士对《英中时报》记者说:“将来由家庭医生管钱袋子,他说需要花的钱他才花,他说不值得为你花钱就不花,怎么治疗拿什么治都由他们说了算,可他们凭什么能做出准确的判断呢?”
陈女士还举了一个案例,一位华人女性朋友在家庭医生看病时,与一位前台挂号人员发生了些口角,那位接待员带有挑衅口吻对这位华人朋友说:“如果你不喜欢这家GP,那么你就别来这家,另找别家吧。” 这位华人朋友觉得受到了人身攻击和种族歧视,可在当时的制度下病人不能随意更换家庭医生。于是,她自掏腰包请了律师为她打官司,最终胜利而更换了家庭医生。陈女士对记者说:“虽然在未来的改革草案中规定,可以选择家庭医生。但你可以想想,将更大的权利放在家庭医生,如果发生了这样的事情,该向谁投诉呢?原本在家庭医生之上,能有信托机构,医疗委员会等组织机构可以投诉,但在新的改革草案中,家庭医生是‘老大’,势必在服务质量的监督上没有了保证。发生了类似的情况恐怕投诉无门。”
在新的改革草案中,还有这样一个改变。如果不是急诊病人需要现在家里进行自我检查,并把结果用电子邮件形式发给家庭医生,代替原本面对面的看病方式。病人在电子邮件里需要用简单的信息来描述自己的病情,医生在当天工作结束之前回复邮件。
英国医学会家庭医生委员会主席巴克曼(Laurence Buckma)说:“和病人交流最安全的方式是看见他们。通过远程咨询,人们将获得更糟的照顾。而且很多医生害怕邮件咨询。”
对于华人来说,用电邮来描述病情难度很大。在英工作的华人张女士对《英中时报》记者说:“如果我无法用英语来描述我的病情,如果我不会用电子邮件,是不是我就不能看病了呢?”对英国华人来讲,看病最难过的莫过于“语言关”。晦涩难懂的医学名字,或者是不同痛感的描述,对华人来讲有时都无法准确口头描述,更何况要从说的变成写的?
新的医疗体系改革还包括取消基础护理体系(primary care trust),减少了特护护士和养老护士(elderly nurse)的数量。这也就意味着许多病人动手术后回家没有特护护士照看,如果家庭成员需要工作,那病人谁来照顾呢?这对于很多做白内障手术的患者来说是一大隐患。而对于养老护士的减少,更波及到一些英国中老年人。在征选民意的讨论中,一位英国代表对华人陈女士说:“英国不像中国‘赡养老人’的传统。英国的子女没有赡养老人的义务,我们一直是依靠政府的养老护士。这样一改革,我感觉我们被政府遗弃了。”
而可以到其他欧盟国家就医的改革举措也遭到相关人士的质疑。虽然此举意在解决NHS的效率问题,可病人需要自付费用,语言障碍也不可避免。
虽然英国国民健康服务体系具体改革还没有定论,草案仍在公民咨询期,但一场“大动作”改革势在必行。对于在英华人来说,NHS的改革或为华人在英国看病造成了更多的麻烦。语言交流的障碍、医疗手法的区别和看病效率低下原本就是存在的,目前的改革方案下还将面临使用“远程”诊断代替面诊,有口难“言”的隐患。获得更多权力的家庭医生是否真如政府所愿能起到“以病人为本”的作用?更多权利的下放是否影响质量和滋生腐败?这一切都只能拭目以待。(林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