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这是一个相当典型的“媒体救母”的悲喜剧。先是一母或一父患重病,重病往往带有危于常人的特别之外。然后其家人通过媒体予以曝光,大体套路是家庭特别贫困,家人特别努力或具有感人的救母救父情节,然后才是媒体的曝光。接下来的悲喜剧转为“喜剧”,救死扶伤的医院、白衣天使的医生驾到,予以一定的减免医疗费,但仍然靠媒体呼吁全社会予以关注帮助捐款捐物弥补剩余的医疗款项。
这种悲喜剧的剧情模式基本大同小异,处理过程也基本一样,然而最关键的往往是媒体的介入。文笔一定要带有悲情情结,细节一定要细致入微,最好要有“一元擦鞋”之类的亮点,目的是唤醒全社会的怜悯之心。
笔者绝无对小骆擦鞋救母情节怀疑之意,反之,笔者认为小骆的救母各个细节绝无造假之可能,只是借用小骆的救母事件分析这种“媒体救母”套路究竟有多大的可行性及延续性。若干年前就早已经存在这种依靠媒体救母救父的现象,至少有一部分重病人经过这种救命“路线图”而获得救助,但也有一部分只得到了杯水车薪。在得到了一两个月延续生命的救命钱之后,因为媒体的难以再跟进而就此拉倒,病人也最终走上了不归路。这样的悲剧恐怕也并不在少数吧?
6月8日《羊城晚报》报道:广东省卫生厅副厅长廖新波在自己的微博上疾呼:“今是高考,唯告学子:要有尊严,别学医!”这件事至少成为最近一段时间医疗行业内的最大新闻。医生“要尊严”,在获得了诟病的同时,也获得了众多的理解与支持。然而笔者要问的是,小骆们的尊严在哪里?骆家大女儿骆倩萍说,家里无法支付医药费,只好带着妈妈回家。在医患双方的关系中,骆如娇无法支付医药费,此时的她有没有尊严?需要不需要至少是“活下去的尊严”?而医生的“天然尊严”又何时成为过“问题”?骆家母亲被迫走出医院的时候,她想到过靠“闹”或者“赖着不走”而伤及医生的尊严吗?
而小骆的尊严又在哪里?饥肠辘辘,缺衣少食,喝水充饥到了广州,比乞丐的境遇恐怕更不如。乞丐没有救母的窘境,而小骆却有救母的紧迫,全部治疗费用要20万元或者更多,小骆要擦20万双鞋子才能挣到手,这得猴年马月呀?要知道擦鞋也要讲行情,小骆每天能擦到几双鞋?
姐姐骆倩萍说,虽然听人说话已经很费劲,但妈妈清醒时曾对弟弟说:“生出你是我的福分。”这是本新闻中最感人的一句话。然而,骆家母要几个这样的儿子擦多少年的鞋子才能顺利治好病?某些地区的大病医疗制度恐怕未必能够惠及这种天价医疗费患者,即便有所惠及,医院本身的趋利性也会将这种“惠及”吃掉,最终倒霉的还是如同小骆母亲一样的百姓。百姓患者的尊严,才是当前医疗架构、医患关系中的“稀缺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