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15年4月底,央行征信系统已经收集了2068万户企业及其他组织(其中有中征码的企业及其他组织为1023万户)。
据了解,征信系统接入了所有商业银行、信托公司、财务公司、租赁公司、资产管理公司和部分小额贷款公司等,部分保险公司信用保险业务开始接入,基本覆盖各类放贷机构。近年,征信中心又一直在积极推动小微金融机构全面接入征信系统并为其提供征信服务,2014年建成小微机构互联网接入系统,小微机构接入数量快速增长。
不过,在业内人士看来,央行的企业征信对于金融机构的授信而言虽然是一项必要的参照,但这一参照能够在多大程度上作为授信的依据,又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帮助金融机构提升风险管理水平,仍然有待考量。这其中的原因主要在于,央行征信数据的维度依然不够。
过去,一些发展不错的公司,比如轻资产公司,在银行很难获得授信,银行的理由很简单:这样的企业没有多少可供抵押的实物资产,在央行征信系统下也缺少商业银行的信贷记录。
事实上,即便是信贷数据,现有征信系统中的信贷信用信息也并不全面,还没有做到完全覆盖。尤其是,近年非银机构快速发展,小贷公司、P2P这样的互联网金融公司大量涌现,征信中心一直在跟这些非银金融机构建立接口,对接相应的信贷数据,这是一个极为庞大的工作量。
信用信息“供给”不足,银行的贷款业务却渴望获得更多的企业信用信息。据了解,在央行开始征集企业商业信用信息之前,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在信贷业务上就已经展开了与民间信用服务商的合作。
征信中心的商业信用信息采集正是希望弥补征信记录中缺失的重要一环。
国内信用服务商棱镜CEO赵杰对经济观察报表示,在这方面,国外发达市场起步很早。以国际较为知名的征信企业邓白氏为例,邓白氏的“付款信息交流项目”(DuntradeProgram)已经做了几十年,积累了大量的数据。这些信用数据对于企业的信贷以及经营活动都具有重要作用。
此外,在国内,针对供应链上的应收、应付账款信息采集,国内的民营信用服务机构也已经在这方面布局了十几年的时间。“央行采集企业履约信息,也说明央行已经意识到原有征信数据的维度不够,不足以全面反映一家企业的信用面貌。”赵杰表示。
赵杰认为,虽然这一举动初衷甚好,但却可能存在着执行困难的问题,最直接的原因在于企业缺乏上报相关信息的动力。即便上报应付账款履约信息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督促相关债务人的履约,但要令千万量级的企业主动上报这些信息,依然存在现实的难度。
在这种情况下,即便央行希望通过和各个部委合力推动,但要真正看到效果,也不是发个文就能够解决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