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流行病学资料
生活在登革热流行地区或15d内去过流行区,发病前5~9 d曾有被蚊虫叮咬史。
3.2.1突然起病。畏寒、发热(24~36 h内达39~40℃。少数患者表现为双峰热)。伴疲乏、恶心、呕吐等症状。
3.2.2伴有较剧烈的头痛、眼眶痛以及肌肉、关节和骨骼痛。
3.2.5皮疹:于病程5~7 d出现为多样性皮疹(麻疹样皮疹、猩红热样疹)、皮下出血点等医|学教育网整理。皮疹分布于四肢躯干或头面部,多有痒感,不脱屑,持续3 d~5 d.
3.2.7有出血倾向(束臂试验阳性),一般在病程5~8 d牙龈出血、鼻衄、消化道出血、皮下出血、咯血、血尿、阴道出血或胸腹腔出血。
3.3.1末梢血检查:血小板减少(低子100×109/L)。白细胞总数减少,淋巴细胞和单孩细胞分类计数相对增多。
3.3.3单份血清特异性IgG抗体阳性(见附录A)。
3.3.5恢复期血清特异性IgG抗体比急性期有4倍及以上增长(见附录A)。
3.3.6从急性期病人血清、血浆医|学教育网整理,血细胞层或尸解脏器中分离到DV或检测到DV抗原(见附录B)。
3.4.1疑似病例:具备3.1、3.2.1、3.2.2,以及3.2.3~3.2.7之一以上者。
3.4.2临床诊断病例:疑似病例加3.3.1(登革热流行已确定)或再加3.3.3(散发病例或流行尚未确定)。
3.4.3确诊病例:
登革热:临床诊断病例加3.3.4、3.3.5、3.3.6中的任一项。
登革出血热;登革热确诊病例加3.2.8、3.2.9、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