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基金业人士对记者表示,证监会此次对韩刚的处罚超出了市场的预期,可能意味着监管部门未来对基金业“老鼠仓”打击力度将明显升级,“这次可能是要动真格的了。”他说。独立财经评论人士曹中铭则表示,从行政处罚演绎到行政处罚与追究刑责并重,一方面表明对于“老鼠仓”等违规违法行为打击手段的多样化,另一方面也彰显出资本市场法治化的不断深入。
实际上,“老鼠仓”的泛滥,已经成为了中国基金业广为诟病并为基民所深恶痛绝的现象。就在证监会通报对于韩刚三人的处罚后,和讯的一项调查显示,34.88%的参与调查的网民认为,深交所抓住三只基金“老鼠仓”仅仅是冰山一角;31.4%的参与调查的网民则表示,终身禁止入市、追究刑责的处罚还远远不够,仍会有人铤而走险。
公开资料显示,证监会对于基金“老鼠仓”的处罚,最早可追溯至2008年3月27日对于原南方基金旗下基金金元、基金宝元的基金经理王黎敏的行政处罚。王黎敏任职南方基金期间,操作“王法林”账户买卖“太钢不锈(000825)”和“柳钢股份(601003)”股票,为该账户非法获利150.9万元。处罚书显示,王黎敏被取消基金业从业资格,没收王黎敏违法所得150.9万元,并处50万元罚款。
“不会做老鼠仓,就不是一个称职基金经理。”这几乎已经成了基金行业内心照不宣的潜规则。分析人士认为,“老鼠仓”的泛滥,正是中国基金业制度缺陷和监管不力双重因素下产生的“苦果”。
WIND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上半年,60家基金管理公司旗下的588只基金上半年共计亏损4397.85亿元,为史上第二大半年度亏损额。在588只基金中,有480家出现了亏损,亏损面积达81.6%,亏损总额高达4428.85亿元。以基金管理公司分类统计,华夏、易方达、博时、南方、广发、嘉实、大成、华安、交银施罗德和银华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分别亏损403.99亿元、392.26亿元、248.07亿元、201.03亿元、200.67亿元、189.96亿元、157.34亿元、150.92亿元、141.02亿元和130.89亿元,居60家基金公司前十位。
与此同时,2010年上半年,60家基金公司旗下的588只基金合计收取了148.95亿元的基金管理费用,较去年同期上升18.75%。其中,华夏、易方达、嘉实、南方、博时、广发、大成、华安、银华和上投摩根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分别收取了14.60亿元、8.03亿元、7.99亿元、7.35亿元、6.76亿元、6.61亿元、5.69亿元、4.74亿元、4.68亿元和4.06亿元的基金管理费用,居60家基金公司前十。
颇具讽刺意味的是,在这十家基金管理公司中,除了上投摩根外,其余九家基金管理公司同时还占据了十大亏损基金公司排行榜中的九家。分析人士认为,正是这种基金业绩与管理费收入脱节的制度缺陷,为中国基金业“老鼠仓”泛滥提供了温床。
业内人士分析,由于基金管理费的收取与基金业绩完全脱钩,基金公司的管理费用始终处于“旱涝保收”的状态。在这样一种制度安排之下,基金经理不必担心基金仓位的操作出现失误,倒是可以利用所管理的基金仓位来为个人仓位服务,“老鼠仓”的泛滥成灾也就有了温床。在这种制度设计下,基民们的投资完全成为了部分基金经理谋取私人利益的工具和牺牲品。
而监管部门的监管不力,则是另一个原因。公开资料显示,在目前证监会已经通报的6起基金“老鼠仓”事件中,均仅对基金经理个人做出了处罚,除了韩刚以外,其余5人均仅受到行政处罚。在上述6位基金经理案发后,所在的基金公司纷纷与之划清界限,认为是其“个人问题”“个人原因”。业内人士表示,把责任全部推到基金经理头上,基金公司却没有遭到任何处罚,显然难以服众。
此外,即使在证监会对“老鼠仓”的基金经理做出了处罚之后,涉案的基民们的损失也没有得到补偿。在中国首例老鼠仓民事维权案中,北京基民于畅就被仲裁裁决败诉。
对于普通基民来说,由于消息的不对称和个人投资能力的限制,选择基金时更多的还是会追踪明星基金经理和口碑良好的基金公司,但今年以来基金业人事变动的风云变幻,使得众多基民无所适从。上海证券8月基金研究月报显示,仅本月以来就有14家基金公司公布了基金经理变更,涉及22只基金产品。其中,招商、长信、博时、长盛等基金公司本月公告基金经理变动较频繁,均涉及旗下两只及以上基金产品。
相对于普通基民而言,投资于基金行业的机构投资者更关注的是基金公司的品牌和法人治理结构。老鼠仓问题,正透视出这些基金公司的治理结构出现了问题。一位投资于公募基金的机构投资者的负责人告诉记者,相对于基金经理的个人能力,他们选择基金时更看重的是其背后基金管理公司的整体公司治理状况。“一个股权分布合理、内部风险控制严密的基金公司,只要投研力量上不发生特别重大的变化,基本上问题不大。”他说。
但在60家基金管理公司中,想要找到这样的基金公司并不十分容易,反面的典型确有不少,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基金公司内部股权纷争导致的业绩下滑的现象。
以宝盈基金管理公司为例,公开信息显示,成立于2001年5月18日的宝盈基金,共有三家股东,分别为中铁信托有限责任公司(下称中铁信托)、成都工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下称成都工业投资)、中国对外经济贸易信托有限公司(下称外经贸信托),它们各持有49%、26%、25%的股权。深圳证监局在检查中发现,2004中铁信托正式入住宝盈基金后,公司第二大股东成都工业投资持有的26%股权实际上是替第一大股东中铁信托代持,而截至目前,这一长达六年的股权代持问题仍未解决,公司治理存在重大缺陷。
公开资料显示,中铁信托是中国中铁(601390)股份有限公司控股的金融企业,2007年成立至今从事金融行业只有短短三年时间。今年年初,深证局基金字(2010)6号文件对外曝光,当中点名批评宝盈基金“经营管理、运作较差”“公司法人治理存在重大缺陷”“投资、销售、运营等方面存在内控不到位,甚至严重缺失”“不符合基金契约规定,没有尽到基金管理人应尽的恪尽职守、谨慎勤勉义务,损害了基金持有人利益”。
而另一家新近公布股权变动的申万巴黎基金公司,则是中外股东间纠纷不断,导致业绩下滑,份额缩水的典型。2004年1月15日,申万巴黎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其中申银万国证券股份有限公司持有67%的股份,法国巴黎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持有33%的股份,是法国巴黎银行的全资子公司。根据合资双方当初的约定,巴黎银行主要输入的是公司治理、投资管理和风险控制的管理,申银万国方面负责的是渠道和营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