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资料显示,改制后,公司注册资本金880万美元,法定代表人为俞坚中。股东为俞坚中和香港顺帆发展集团有限公司,股本比例分别为75%(660万美元)和25%(220万美元),俞是萧山国际酒店有限公司的实际控制人。
“俞坚中本身而言,并不具备这个财力。”一清算小组成员说。因为俞在接手国际酒店之前,职务是杭州市萧山区粮食局局长兼浙江穗丰粮油集团(公司)总经理。
“这些职务在他接手萧山国际之际,就已全免除了。”清算小组一成员说。
“他用的一招,如同‘空手套白狼’。”曾经在转制时期给俞坚中提供过借款的人士透露。
接手后,俞坚中迅速启动了当时被国内房地产开发商普遍采用的融资模式。2006年,萧山国际酒店推出首批产权式客房,投资者可买入一间到一层不等的酒店客房,酒店每月支付给业主租金回报。
由于大厦的优越地理位置,这项投资分两批吸引了共400户投资者资金。王先生就是第一批中的一员。
他购买了萧山国际酒店的一个约48平方米的客房,每平米单价6000元。双方约定租金按半年支付,但已经两年多没收到租金了。购房合同显示,当时年租金约定为投资总额的8%。
以首批客房同样的出售价格推算,每套客房30万起,200套客房的总额为6000万。第二批客房虽然单价为每平米8000元,但同时支出的融资成本也更高了。
“其实,酒店的融资成本远远高于这个数,相当于10%以上了。”一名清算小组成员对此做测算后认为。
比如,一名投资100万的客房业主,交费当日就扣除了8万元的年租金,实际本金只有92万元,之后酒店均根据100万的额度支付年租金。如此累积,酒店的融资成本可想而知。
记者在调查中还发现,萧山国际酒店的资金困局起码在3年前就已出现,融资大小渠道齐出,大致前后可总结为三套模式(本报2010年7月15日9版《7银行身陷萧山国际酒店资金漩涡》曾予报道)。
“根据惯例,星级酒店的毛利率一般在5%左右,而俞坚中的回报率只能让自己的融资缺口越转越大。”清算小组成员分析认为。
情急之下,他启动的又是一种饮鸩止渴式的融资方式——以消费券融资。
一名柯姓消费者介绍,2007年8月其与萧山国际酒店签订了一份合同,即个人向酒店方交1万元的押金,即可在酒店内享受相关的优惠待遇。据称,牵涉到这部分的消费卡的人起码在1000名以上,由此当时萧山国际酒店融得的资金额度起码千万以上了。
大量的会员式消费,导致酒店经营进入恶性循环。“萧山国际虽然貌似生意很不错,但每晚在一楼吃饭的客人,大约有八成都是拿餐饮券来消费的。服务员看似很忙,实际上却收不到现金。”一名曾在酒店从事过大堂负责人的人士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