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损害赔偿的构成条件,一般来讲是指:(1)不法侵权人的具体加害行为;(2)受害人受到的精神损害事实的存在;(3)加害行为与损害事实之间的因果关系;(4)不法行为人在主观上存在过错。
在此,我要强调的是这几个方面:
第一,加害行为应超出一般理解的一般侵权行为,有时特殊侵权行为、违约行为都可以成为此处的加害行为。如:因啤酒瓶爆炸而毁容的产品质量责任,因医疗事故所致的受害人之精神痛苦,因照像馆重大过错所致具纪念价值的胶片丢失,因一方欺诈而使对方的心灵和精神所受之折磨等等都可以导致或轻或重的精神利益之损害。
第二,损害事实的存在,可能是外在的易于判断和推断出的精神损害,如个人的品德、声望、信用与评价的降低,企业事业单位的商誉、信誉的评价恶化;也可能是内在的难于判断但又是合理的结果精神利益受损。如:受害人的悲痛、内心折磨、精神抑郁甚至精神失常等。有时,损害事实的存在可以依据间接的财产损失来验证。如基于商业信誉被毁,导致企业的商品失去现有的用户。
第三,因果关系的内涵应有直接的因果关系,这是主要的,也可能是间接的因果关系,如侵犯知识产权、债权、物权等所致的损害往往是间接发生的。
第四,由于精神损害的无形性,因此对于其认定难以捉摸,如果简单认定客观上的精神利益受损即可求偿的主张,则有扩大社会不安定的风险。因此我认为,一般来说,不法行为人主观上的过错是绝大多数情形下的一必要条件。但在特定情形下,对于行为人主观上并无过错而他人精神利益受损的事实却不可忽视,如果一味要求受害人承担这一痛苦,明显不公平、不合理、不科学。因此,行为人在此情形下也要承担损害赔偿的相应责任,但必须有法律的专门规定。
[1] 杨立新等编著《精神损害赔偿》,人民法院出版社,1999年版,第19页。
[4]杨立新等编著《精神损害赔偿》,人民法院出版社,1999年版,第5页
[5] 邓瑞平《人身伤亡精神损害赔偿研究》,《现代法学》第20卷第3期。
[6] 储槐植《市场经济与刑法》,《中外法学》,1993年第3期。
[7] 李洪江《<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是否受理刑事案件被害人提起精神损害赔偿民事诉讼问题的批复>的理解与适用》,《民事审判指导与参考》2002年第3卷。
[8] 于大水《简论精神损害赔偿数额的确定》,《当代法学》第2002年第9期。
[9] 加滕一郎《抚慰金比较研究》,《比较法研究》,1992年
[10] 关今华《精神损害的认定与赔偿》,人民法院出版社,1996年版,第22页。
[11] 孙国华主编《法理学教程》,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3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