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应答反应也可称为反射性疼痛行为,如惊恐、愁眉苦脸、呻吟、叹气等。
(2)自发反应是为了避免或减轻疼痛而产生的行为举止,如跛行、抚摸疼痛部位或区域。用手护卫身体某些部位,或将身体固定于某种特定姿势等。是一种主动的行为。
(3)功能的限制和障碍如静止不动、疲惫感,过多的躺卧。这是一种被动性行为。
(6)睡眠习惯的改变
Richard等发展一个UAB评分法,将10个疼痛行为的严重程度和频率作三级评分法。这10个疼痛行为是:口述诉痛、躺卧时间、站立姿势、非语言的发声诉痛、愁眉苦脸、活动度、身体所表示的语言、器械的应用、静止状态下的活动和药物的应用,此法比较可靠。或根据每日站立、行走、静坐和躺卧的小时数进行评分。
但我们也应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去观察疼痛行为,性别上的差异造成行为上的差别,例如疼痛行为中的服药行为被认为评估疼痛程度的比较可靠的信息。患者服药的态度、规律性、按时性、药物剂量和次数、受情绪影响的程度(愉快时可以少服)。男性患者自用的药物剂量低于实际需要量,而女性用药量常超过实际所需的剂量。
疼痛行为的表现受到性格的影响,性格外向的患者,其疼痛行为一般比较夸张些,而性格内向者则比较隐蔽些。同时也受到环境及以往的经验的影响。影响评估疼痛行为的因素很多,属于社会心理因素,很多作者提出了一些专门名词。
(7)“疾病的作用”这是Parson提出的,是社会动机造成的,患者为了逃避某些社会责任而强调疼痛的严重性。而Pliowsky把此称之为“异常的疾病行为”,因为没有病理学基础可以解释此疼痛强度现象。
在慢性疼痛患者中,此种“疾病的作用”根据不同的目的和动机,可以区分为3种情况:①初级收益:这是自身的心理机制所造成,为了减少或防卫无法接受的感情问题或矛盾;②次级收益:是从环境或别人处得到好处;③三级收益:除患者以外的人获得收益,主要是患者家属得到经济上或工作上的补偿。
(8)应付对策为了控制或减轻疼痛而采取的措施或对策。在有效的应付技巧下。疼痛行为不明显,评估可产生偏差。
1)认知性应付对策:①分散注意力如默默演算记数或思索一歌曲;②对疼痛感觉解释为另一种感觉,如把疼痛当作麻木来看待;③自述应付:告诉自己要勇敢、要坚持;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④抹煞疼痛感觉:告诉自己这并不痛;⑤祈祷和希望:祈求老天,让疼痛不再持久下去;⑥遭受劫难思想或反面性自述:整天烦恼关于疼痛是否有结束的时候。
2)行为性应付对策:①增加活动:积极从事某些活动以分散注意力,如参加家务劳动;②增加显露性止痛行为,如服药。
(9)不和谐疼痛患者的症状和病理学情况不协调,表现为比实际疼痛更为强烈的疼痛,出现较大的体格上的障碍及功能不良,患者常有精神萎靡、抑郁。这是由于患者企图实施应付对策而无效,或应付对策的实施呆板、僵硬或过分,或不坚持,或无信心,以致不能控制疼痛或不能减轻疼痛,从而失望。
(10)隐蔽性疼痛行为传统意义上只是把显露性的、有动作的行为看作为疼痛行为。其实,隐蔽性疼痛行为,如想法、心理的感觉、意象等也是能被察觉出来的及被辨认出来的刺激物、自发反应、增强物,以致使疼痛行为的不良适应持续下去。
(11)诈病在没有疾病的情况下,有意装成病痛的模样,例如:患者对药物有依赖性或成瘾性,这类患者为了获得所求的药物,不择手段地设法欺骗医务人员。
(12)装腔作势、矫揉造作的不健全性格由于社会关系的不好而造成性格上不健全,以致在疼痛行为上的表现也与众不同。
(13)转化性癔病表现为精神过度紧张,故而夸张了疼痛行为的表现。精神心理因素和性格上的异常均可以影响疼痛行为的评估。心理学家可以通过一些调查和面谈而证实。有关心理因素的调查的设计有许多,例如:明尼苏达多相性格目录,贝克情绪压抑目录,汉密尔顿抑郁评级法,美国精神病协会心理不健全的诊断和统计手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