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采用免疫荧光等研究在患者的皮肤和黏膜的损害部位发现了抗棘细胞层问黏合物质的自身抗体;
(2)发现抗棘细胞层间黏合物质沉积的部位是相应的病理变化的主要部位;
(3)电镜下可见到细胞间黏合物质的溶解和桥粒的破环;
(4)采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及细胞毒类药物治疗天疱疮患者取得了显著疗效;
(5)天疱疮抗原经过多年的研究,已被基本确定为钙黏素超家族糖蛋白,而且位于棘层细胞表面,即在水疱形成,棘层松解的部位;
(6)天疱疮是首先被证实存在抗上皮成分循环抗体的皮肤黏膜疾病,循环抗体中,约有80%~90%属IgG类抗体。天疱疮抗体足造成棘层松解的主要病理因素,体外研究证实即便没有补体系统和炎细胞参与也能造成这种损害;
(7)在天疱疮疱液中存在补体成分含量减少,以及在其损害的局部存在补体成分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但补体的消耗并非系棘层松解的始动环节,而仪是在某些条件下,补体成分通过它们的细胞毒作用或免疫趋化作用扩大由天疱疮抗体所引起的病理损害。
近年来,天疱疮具有家族性趋向的报道逐渐增多,使研究者们注意到了该疾病的发生与基因表型间的关系。较早期对I类人类组织相容性抗原的研究发现,有人类白细胞抗原(HLA)-A10的表达频率增高,在犹太人群中的报告更多。对Ⅱ类人类组织相容性抗原的研究表明,90%的寻常型天疱疮患者显示了HLA-DR4频率表达的增加;进一步研究发现,DR4的易感性与DwlODRl等位基因高度相关,鉴于几乎每个患者都具有较特异的HLA表型,有学者认为天疱疮应属于HLA相关性自身免疫性疾病。近年的一些动物实验结果显示T、B淋巴细胞免疫耐受(immunologic tolerance)丧失可能是天疱疮自身抗体产生的重要因素,据此选择性的免疫抑制,诱导正常免疫耐受的建立可能成为将来治疗天疱疮的一条新途径。
从临床观察,天疱疮发病可能与一些病毒感染、紫外线照射、含有巯基结构的药物(如青霉胺等)使用。微量元素、雌激素变化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