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誉为“20世纪伟大医学变革”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也就是中医几千年前早已内容丰富了的“天、地、人三才合一”的“整体医学观念”。那么,医学模式的转变如果绕开中医,不仅要浪费许多宝贵时间,甚至可能要走许多弯路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论及“胃病生百病”的病理机制,东垣老人概括为两个方面:一 胃病,元气虚损。他说“元气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而后能滋养元气;若胃气之本弱,饮食自倍,则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也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即胃病,元气不足的营养不良性疾病。二 胃病,枢纽不利。脾与胃,一脏一腑,一升一降,升降传变,周流不息。并且脾胃的升降又具有“枢纽”作用,直接影响着其它脏腑经络之间元气的升降。一旦胃病“胃气下溜”,脾胃升降失调,就会因为“枢纽”不利,就会出现前面所说的“五脏气皆乱,其为病互相出现”的混乱局面。
脏腑是生命活动的中心,每一个脏腑都有各自的经脉跟它所管辖的组织器官,以及其它脏腑进行联络。《黄帝内经素问六微旨大论》说:“天枢之上,天气主之;天枢之下,地气主之;气交之分,人气从之,万物由之。”其中“枢”有转枢的意思,与天地之气的升降出入有关,是指天地之气交接,升清降浊之枢纽。所以,一个“枢”字,不仅表明天地之间是一个整体,还表示天地之间是不断地在转动着的。在人体,这个转动的枢纽就是天枢穴。天枢穴是胃经上的一个穴位,位于脐中旁开2寸,恰为人身之中点。用“天枢”一词定为穴名,正是为了说明天地之气在人体内的交换,就是在这里进行的。
天枢穴为调整上、下腹部气机的枢纽,是水谷精微消化吸收出入的门户。有升清降浊,通调上下,调整肠道的功能。那么,针灸或揉动腹部的这个部位,就可以调理人体上下的气机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所以,“胃病生百病”除了营养不良和胃肠激素失调之外,应该还有更多深层次的病理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