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的频率、深度和节律可因情绪状态而变化,但机制不明。临床上有些疾病如过度换气综合征、哮喘的发病以及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s,COPD)的缺氧后果及氧疗的顺从性等方面均与心理有关。
本病原因复杂且因人而异。现在已发现有许多不同的触发因素,除变态反应、感染、生化因素之外,心理社会因素也被认为起着始动机制的作用(Bengtsson,1984)。支气管哮喘发病的关键是支气管平滑肌的高反应性,详细机制还未完全弄清,但一般倾向于认为,情绪因素是通过植物性神经系统(迷走神经)而引起哮喘的(图)。
早年曾对哮喘症人的心理特征作过不少研究,近年来,对这方面有一些指导性观点:①支气管哮喘没有单纯的或统一的人格类型;②许多哮喘病人(约占1/2)有强烈的乞求他人(特别是母亲及其替代者)保护的潜意识的愿望,这种愿望使病人对与母体分离特别敏感;③特殊的乞求的愿望是由母亲对哮喘儿童的态度所引起,但是对哮喘儿童及其家庭的研究并未找到一个单一型式的母子关系。
关于病人的人格特征,Iamandescu(1986)发现,哮喘与溃疡病这两种心身疾病之间的MMPI并无统计的差别,也就是说是否存在着代表哮喘(或其他心身疾病)的特异的人格类型还不能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