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资公司要不要让跨国公司纳入他们的全球战略?如果被纳入了人家的全球战略之中,中国汽车如何实现自我?还能不能有中国自己的整体发展战略?要是人家不把我们纳入他们的全球战略,会不会又不把我们当回事,合资企业还能发展壮大吗?我们其实是处于首鼠两端。
现在,实际上我们已经被跨国公司纳入了它们各自的全球战略中,中国已经是大众在德国本土以外的最大市场,大众把上海大众、一汽大众都称为了它的“海外工厂”、子公司。在大众的市场销售统计中,也毫不客气地包括了两家合资公司的全部销量,而不是按照股权结构只计算其中的一半。同样,通用公司计算在中国市场的销售量,也囊括了上海通用、沈阳金杯和上汽通用五菱的全部销量。丰田公司则公开宣布,5年内要把在中国的市场份额提高到20%,通用、福特、戴克、雷诺日产、PSA标致雪铁龙、本田、宝马,甚至现代、菲亚特等,也都有自己的“小九九”,无不把中国市场当作他们未来发展最重要的部分。
这样一来,这些合资公司将来是“中国的大众公司”,还是“大众的中国公司”?是“中国的通用公司”,还是“通用的中国公司”?是“中国的丰田公司”还是 “丰田的中国公司”?如此等等。如果所有的合资企业都分属了不同的跨国公司,按照跨国公司各自的战略利益发展,中国汽车还能不能有自己的全局战略?中国还能不能把这些合资企业整合成“中国的大众公司”、“中国的通用公司”、“中国的丰田公司”、“中国的福特公司”、“中国的本田公司”等等?
不管怎么说,绝对不应该轻视制造技术。尽管中国人也曾独立自主造出了汽车,但是在大量引进合资以后,才有了真正意义的汽车工业。引进合资提升了中国人制造汽车的技术,缩短了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今天上海大众、一汽大众、上海通用等企业的制造技术,在世界上是一流,这当然与走引进合资道路分不开。中国制造汽车的能力,已无可怀疑,但我们引进合资,原始目的当然不只是“学会造汽车”,更重要的是要利用外国公司的力量,发展自己的研发能力,所谓“用市场换技术”。到目前为止,这个目的究竟实现了多少?
对跨国公司没有把汽车的开发能力转移到中国的原因,有很多说法,有人认为是因为把开发能力转移到中国,不符合跨国公司的根本利益,所以它们不愿意这样做。我认为,问题在于引进合资后相当一段时间,汽车业世界范围的重组尚未完成,世界经济一体化也没有进展到今天这个地步,特别是中国所谓的“潜在大市场”远没有显现出来,中国市场对跨国公司还不是那么重要,没有必要在这个地方搞研发。再说要是在中国搞研发,研发成本是否能够摊销?
今后跨国公司的研发机构会不会移师中国?现在恐怕要另当别论了。
对去年中国汽车市场的超常增长,人们几乎都认为是个“意外”,是多年消费积累的一次性释放,这种高增长不可能长期维持。预测今年汽车市场,几乎没有人敢说仍能保持去年的增幅,最多就是24%。对轿车厂家今年的排产,普遍感到担忧,认为必然是供过于求。可今年一季度的市场形势却再一次让人们大跌眼镜,大大超过去年增幅。一个销售淡季的产销已过百万辆,如无意外,全年产销400万辆当无问题,进入世界汽车制造四强之列。
再说,汽车在今天不仅是一个成熟的产业,而且是个饱和过度的产业。技术、资金都已不再是制约发展的瓶颈,所有的技术都可以在市场上买到。跨国公司如果不愿转移他的开发能力,我们能不能甩开他们自己干?奇瑞、华晨已经做出了样子,其他更有条件的企业会不会跟上?
中国汽车还能不能自主,将决定于三个条件,除了上述所说的研发能力,还有一是我们已不再坚持了的“国产化”,另一个是仍然在坚持的合资股比。如果没有了国产化,中国汽车就不折不扣地是跨国公司的装配车间。而跨国公司真的都在中国独资了,我们可能就剩下收税的份了。
中国汽车与跨国汽车公司谁整合谁,未来的十年,将有一番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