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并,这个极具风险的课题,就在党的十五大召开之时,雷鸣般地传开。
这将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时刻,机遇向所有渴求成功的人走来。
有人说,在国外,兼并大潮已经几番落起。波澜壮阔,最近席卷而来的第五浪,更是摧枯拉朽、势不可档。每一起兼并风潮的背后,都是商业权力和利益的较量和重新分配。适者生存,物竞天择,自然选择演绎到人类经济本身。它以兼并之式顽强地加以表现。在全球商业大环境中,正是由于兼并,大企业才得以稳定顺利的发展;而对中小企业来说,兼并则无异于面临灭顶之灾。不是吗?在美国、航空业的两巨头,面对空中客车的有力竞争。他们走到了一起。超强联合,真正的空中巨霸。同样在美国,曾经是轮胎王国的固特异集团,也因一起兼并案,自身生存受到严重威胁,险些因此丧命。在中国,首先发难的是外资、港资的大举入侵,他们或入股参股,或买壳卖壳或直接收购,抢滩中国,其来势之猛,丝毫不见强弩之末。
有的专家说,在竞争性经济条件下,企业可以运用两种基本方式发展:其一是通过内部投资扩大生产能力;其二是通过兼并并获得行业内原有生产能力。比较而言,兼并的效率更高,这是因为兼并降低了进入新行业的壁垒,保持了原行业供求关系的平衡,避免了价格大战,也大幅度降低了企业发展的风险和成本。在兼并的情况下,企业利用原有的原料来源、销售渠道和已占有的市场,从而降低了自身发展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兼并还能充分利用经验——成本曲线效应,享有原有企业的工人熟练程度、专门设备和技术的应用以及对市场的了解所带来的成本下降的成果。总之,兼并确实可以达到优势互补,使生产要素优化配置,产业结构按经济发展规律得到调整,从而使企业提高效率和增强竞争力。
因此,成功的人选择了兼并,兼并又极大地造就了他们的成功。在香港,一起又一起硝烟弥漫的兼并攻防战,成了李嘉诚、包玉刚等亿万富豪的杰作。他们的创富模式,无一不与兼并伴随。
在全国上下一片抓大放小雷声般的鸣响之中,许多企业已捷足先登。你看,一个濒临破产的小企业,四年之内成长为30亿的巨额资产,这是兼并的魔力;一个温文而雅的读书人,迷茫之中突生弃学从商之念,竟被兼并扩张得誉满全球。这是成长的秘密。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不用说也知道,对每一个企业而言,兼并都是求得生存和迅速发展的捷径。在西方,当轮胎王固特异受兼并威胁的时候,目瞪口呆的人们疯狂地冲进图书馆搜寻关于兼并的资料,因为人们己经意识到企业兼并与现代人的生活休戚相关。毫不夸张地说,从现在开始,兼并这一现代经济的魔方会随时与您有缘,或许您主动找上门去,或许就是它硬打上门来。
但是,兼并是把双刃剑、既会结出甜果,也会带来苦果。几年来,全球掀起兼并热潮,似乎企业规模越大,效益就必然越大,这是一个误区。据报载,美国麦肯特公司对国际上10年来300家大公司购并案进行的调查结果表明,合并后三年内,有57%的企业股东权益率落到同行业之后;在约80%的购并案中大公司未能收回投资成本。墨瑟管理咨询公司的一项分析表明,每3个兼并案例中就有两例失败。由此看来,兼并虽然是推动企业发展的手段,但并不是一并即灵。换个角度看,兼并中包含着利益和权力的争夺,往往是商战中的互相厮杀。企业兼并后产生的工业巨人会凭借自身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的规模优势而力图左右或主宰市场,这样易于造成不公平竞争,成为生产发展的障碍。一些地区市场已出现被少数大公司或银行所左右的势头,而中、小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由于寡不敌众或分散而纷纷宣布破产。企业兼并后必然会导致减员和各种要素重组,以降低成本并参与价格竞争、生产与营销的竞争和资本实力的竞争,短期内造成失业增加,加剧社会问题,西方企业兼并后形成大集团将对发展中国家造成巨大的冲击,使其民族工业受到威胁,甚至可能成为西方企业的“加工厂”或“经济附庸”。
也有专家以韩国金融危机为例,指出组建大集团的负面效应,并呼吁注意小企业发展。正因为这样,西方企业在组建规模经济战略上已提出改进举措。一是化大为小,追求适度规模;二是通过非实体形式,发掘规模经济效应。所以笔者认为,资产重组,企业兼并,在我国正走向高潮。在发展过程中会提出许多新问题,值得理论界关注和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