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任何股改日程计划表,也不知道最后的方案如何。现在有关部门正和青岛国资委商量中。”青岛啤酒(600600)证券咨询办公室的一位人士对《财经时报》称。
青岛啤酒迟迟按兵不动,不仅是因为其A H的两地上市问题,大股东更担心的是,股改后青岛啤酒有被海外战略投资人掌握控股权之虞。
A-B公司分两次支付,在交易完成时支付1.164亿美元,在之后的12个月内再支付6520万美元。债券在协议规定的7年内分三次全部转换成股权,A-B公司在青岛啤酒的股权比例从4.5%增加到9.9%,再到20%,并最终达到27%,增持的所有股份均为在香港联交所上市的H股。
但本来要在7年内完成的转股,A-B公司在3年之内就将所持可转债全部转换为3.08亿股H股了。青岛啤酒的总股本也由此增至13.08亿股,包括此前持有的股份,A-B公司合计持股比例增加至27%,而作为大股东的青岛市国资委持股比例则下降至30.56%,与A-B公司仅差3.56%。
彼时国内啤酒业的收购大战已经风起云涌,而青岛啤酒是当时抢滩先锋。从1996年开始的急风暴雨式的并购活动为其带来的财务压力与日俱增,现金流几近断裂。股价下挫,在二级市场上的再融资能力几乎丧失。
于是青岛啤酒做出了一个现在看来是祸福难料的决定:向A-B公司定向增发融资,以解燃眉之急。其时青岛啤酒H股每股股价3港元多,而分三批向A-B公司定向发行的可转债的转股价格是每股4元。这在当时来说,是相当合算的。
当时的协议不可谓不严密,协议中约定,A-B公司在持有青啤27%的股份之后,将不再收购任何更多的股份。同时,还将A-B公司7%的投票表决权转让给青岛市国资委。
在股权分置改革的冲击下,当年苦心进行的股权安排,成为一道一突即破的“马其诺防线”,青岛啤酒国资大股东微弱的持股优势有可能在顷刻间化为乌有。
目前看来,对青岛啤酒来说,单纯采取送股的方式,如果按照10送2的方案,青岛市国资委的持股比例就将与A-B公司持平。对价再提高,青岛啤酒更是吃不消了。而是否以其他方式进行股改,例如送现金以及发行权证,青岛啤酒并未透露。
有消息称青岛啤酒目前也在与另几家社会流通股股东进行沟通,希望能够回购部分股份。但回购的成本也不低。
青啤其余三家法人股股东共计持有5313万股,青岛市国资委如能顺利收购,其股份比A-B公司可多出9973万股,即使向流通股股东支付6000万股左右,青岛市国资委持股仍可高出A-B公司3973股,持股比例仍可保持在30%以上,其大股东地位可保。
作为全球第六大啤酒厂商,苏#zhPoint#纽和大多数知名企业一样,并购与整合是其成长历程中的永恒元素。
纽卡斯尔的历史可追溯到1749年,前身是在爱丁堡的威廉#zhPoint#杨戈尔酿酒厂,早在1803年就买下一家酿酒工厂,留下首次并购的记录,后来这一记录被不断续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