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投资方式开创于二战后,是一个美国人发明的。1946年美国J.H.Whitey成立了第一个私人风险公司,初始资本大约1千万美元。他发明了一个新词叫风险投资(Venture Capital),成为以共享股份的方式进行风险投资的第一人。其后不久,波士顿的地方官员筹集了一笔足够的资金成立了“美国研究与发展公司”(ARD,AmericanResearch Development Corp.)以便扶植和推进当地企业家的工作。ARD因为成功地支持了名噪一时的DEC公司而享有盛名。
中国的风险投资起步晚了四十多年。1985年3月,中央发布了《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决定》指出:“对于变化迅速、风险较大的高技术开发工作,可以设立风险投资给予支持”。这是VC发展的政策依据和保证。同年9月,国务院正式批准成立了我国第一家风险投资公司——中国新技术风险投资公司,标志着中国风险投资事业的正式创立了。
大致来说,VC在中国的历史可以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85~1995年的启蒙阶段。在这一阶段,由于国内金融、法律环境等发展滞后,所以,国外的风险投资基金进不来,本土风险投资基金长不大。
第二阶段:1995~2004年的开始发展阶段。当时,在我国VC市场的主要活跃者包括:国家背景的风险投资主体,如北京创投、上海创投等,还有就是少量的国际创业投资巨头,如IDG、华登等。1998年,VC迎来了第一个发展的高峰,但是好时光似乎转瞬即逝。呼啸而来的纳斯达克崩盘,让还沉浸在狂欢中的VC们集体跌入冰冻期。当时包括高盛投资、J.H.Whitney、微软的风险投资部门等都纷纷撤出中国,留在中国的VC也纷纷要求所投公司改变商业模式或削减开支。
第三阶段:2004至今的爆炸式发展阶段。从2003年底携程上市开始,随着盛大、百度、分众等一浪高过一浪的纳斯达克上市热潮,VC迎来了第二波高峰。其标志性事件是2004年6月,以硅谷银行率领30家VC访华,随后包括Sequoia在内的硅谷顶级VC终于在中国落地生根,让投资中国的热度达到10多年来的最高点。
2005年9月,红杉中国创立。这家创立于1972年的机构是全球最大的风投,拥有超过40亿美元总资本,投资规模超过500家公司,其中有130多家成功上市,100多家被兼并或收购。其所投资的公司名单上不乏Google、Paypal、雅虎、苹果、思科、甲骨文等着名企业,这些公司总市值超过纳斯达克市场总价值的10%。
2005年6月,阎焱募集了高达6.4亿美元的赛富二期基金,IDG也加入了融资过程,并顺利融到了3亿美元的基金,成立了IDG-ACCEL成长基金。
随着投资环境的逐渐完善,国内民间风险投资公司也风生水起。这样,互联网第三波浪潮,就具备了充足的物质条件。
盛大的成功是VC们津津乐道的一个最富有戏剧性的投资故事。
“当时我们在投盛大的时候,很多人都说我们傻,说我们受骗了,说这样的公司已经四面楚歌,陈天桥都欲哭无泪了。”软银亚洲黄晶生回忆道。
2002年8月,盛大过的异常艰难。当时,盛大的财务顾问汇丰银行找到黄晶生,介绍陈天桥与他见面谈引入风险投资这件事。“那时,盛大已经找了几十家风险投资商看过,但是都没有谈成。”黄晶生说,谈不拢的主要原因,在于这些投资机构单项投资额都控制在几百万美元,以分散投资的风险,所以,风险投资商的解决办法是几家联手投资盛大。但陈天桥很迟疑,因为这是盛大的第一次融资,陈并不想一下子招来好几个风险投资商对盛大的未来指手画脚。不过,眼前的情景是,盛人如果不能成功引入风险投资,将会影响上市进程。
阎焱从1994年就开始在中国内地从事投资工作,作为软银亚洲掌门人,他在谈及对盛大的选择上,他坚信“businesssense”的作用。“这是一种很难用语言去描述的东西,就算是在哈佛这样的顶级商学院也没有一门叫做‘businesssense’的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