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股份制商业银行从事票据业务研究多年的资金部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这样表示,票据融资规模的大起大落并不是单纯的市场行为所致,更多的原因来自于商业银行调节信贷规模的需要。而转贴现市场的活跃程度,也间接与此关联。
央行公布的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显示,一季度票据承兑、贴现业务快速增长,贴现利率大幅走低。当季企业累计签发商业汇票3.0万亿元,同比增长80.9%;累计贴现6.2万亿元,同比增长107.7%。当季票据贴现利率随货币市场利率大幅走低,3月份贴现加权平均利率为1.88%。
商业银行与企业似乎已经形成了某种默契,当时出现了大量“两头大”的生意。所谓“两头大”的生意,即企业利用信贷资金作为存款保证金开具承兑汇票,在银行进行贴现处理,在此过程中商业银行既做大了存款数,也放大了贷款额。如果以全额存款保证金处理,对企业的总授信额度没有变化,但信贷规模做大了一倍。
而当时的贴现市场利率一度与存款保证金利率出现倒挂,开具承兑汇票加上贴现融资不仅不亏,还能小赚上一笔,诱发了大量企业蜂拥而至。商业银行则借此迅速扩大票据融资规模,给做大信贷规模添砖加瓦。
下半年情况则有所不同。对于信贷投放过快增长的判断以及来自资本金的硬约束,使得商业银行被迫控制信贷增速,而票据融资无疑是最容易压缩规模的一项。七八月份,上半年商业银行签发的承兑汇票开始大量到期,不少银行甚至暂停新签票据,使得票据融资余额客观上大幅锐减。
上海分行票据部专家赵慈拉表示,即便是在“补票”的过程中,商业银行业务审慎操作,三季度的收票主力已经转移至城商行及农信系统。“因为监管要求的关系,大中型银行不得不以调整资产结构控制信贷规模,用票据置换一般贷款,给新增贷款腾出空间。”
不管是年初的做大或是下半年的缩减,所有的动作都为了同一个目的——调整规模。由于票据融资计入信贷规模,操作简便风险也小,因此商业银行均倚重其进行资产结构调整。
在这个过程中,央行释放流动性主导了上半年货币市场利率向下的走向,转贴利率随之下滑。商业银行进行大量票据贴现操作,以及在银行体系内进行票据资产流转,需求大量扩张导致利率低位运行,反过来又刺激了票据贴现供给的产生。
据中国票据网公布的数字,6月份开始,票据贴现利率开始恢复理性。至9月,票据市场买断加权利率已从年初的1.2%。攀升至1.8%。附近。
而转贴现市场除了利率同期回升之外,票据资产的流向也发生了逆转。姜瑞富解释说,转贴现可以看做是银行体系内部的一项信贷规模再调配。年初是大行占主导下的买盘市场,大行大量收票以做大信贷规模,票据资产由三四类机构向大行集中;下半年也是大行率先减仓出票,大中型银行的票据资产又逐步回流至三四类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