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妻中“丈夫”一词的由来有两种说法。一种是源自母系时代的夫妻传统礼仪而得来。众所周知那是女尊男卑的一个时代,男女结为夫妻后,男的怕女的被人别的男人抢走,就天天跟在女的后面一丈之远。不能近了不能远了,大概就是不能在视线之外了,故男的被人称之为“丈夫”。另一种说法是,在我国有些部落,有抢婚的习俗。女子选择夫婿,主要看这个男子是否够高度,一般以身高一丈为标准。当时的一丈约等于七尺(那时的一尺约合现在的六寸多),有了这个身高一丈的夫婿,才可以抵御强人的抢婚。根据这种情况,女子都称她所嫁的男人为“丈夫”。
夫婿,如“坐中数千人,皆言夫婿殊。”(汉乐府《陌上桑》)
夫子,尊称。如“夫子所学,当日知其所亡。”(范晔《乐羊子妻》)
君子,敬称。如“未见君子,忧心忡忡。”(《诗经·召南·草虫》)
郎,昵称。如“出门愿不闻悲哀,郎在任郎回未回。”(王建《镜听词》)
老爷,仅限于官宦人家对老公的称呼。其在家中的尊贵地位不言而喻。
妻子是男女结婚后,女方的称谓,与丈夫相对应。“妻”最早见于《易·系辞》:“人于其官,不见其妻。”但妻在古代不是男子配偶的通称。《礼记·曲礼下》载:“天子之妃曰后,诸侯曰夫人,大夫曰孺人,庶人曰妻。”看来那时的“妻”只是平民百姓的配偶,是没有身份的。后来,“妻”才渐渐成为所有男人配偶的通称。
古代无论官职大小通称妻为“孺人”;卿大夫的嫡妻称为“内子”,泛指妻妾为“内人”;
妻还被称为“内助”,意为帮助丈夫处理家庭内部事务的人;“贤内助”成为好妻子的美称;旧时对别人谦称自己妻子为“拙内”、“贱内”;而在官职较高的阶层中对妻子的称呼却反映出等级制度来。如诸侯之妻称“小君”,汉代以后王公大臣之妻称夫人,唐、宋、明、清各朝还对高官的母亲或妻子加封,称诰命夫人。
进入现代后,则出现了书面与口语两种说法。不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叫法。口语最常见的有老婆,此外还有堂客、太太、内子、爱人、亲爱的、女人、孩子他妈(娘)、母(闽南语,国语谐音“某”)、牵手(源自平埔族语)、另一半、蜜糖、甜心……等等,因人而异,有多种变化,可随场合与心情随意使用。书面用语则仍然保留“内子”、“内人”等对他人称自己妻子的名称。
随着网络新兴词语即网络语言的出现和流行,也常有各种网络缩写和符号,例如LP(“老婆”的拼音首字母)、LD(“领导”的拼音首字母)
表示“女主内”:家里的、屋里头的、执帚、内子、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