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讨厌自己? 那不就是她一方面需要脸红恐惧症,另一方面又为其苦恼吗?烦恼永远不会消失,因为你是靠着脸红恐惧症,才能让自己接受对自我或者社会的不满。以及不顺利的人生,你还要用,这都是因为脸红恐惧症之类的话来安慰自己。
她对自己没有自信,始终抱着“如果这样即使告白也肯定会被拒绝,到时候就会更加没有自信“ 这样的恐惧心理,所以才会制造出脸红恐惧症。这样的问题来我所能做的就是首先让其接受现在的自己不管结果如何,首先让其树立起向前迈进的勇气。
你为什么讨厌自己呢?为什么只盯着缺点就是不肯去喜欢自己呢?那是因为你太害怕被他人讨厌,害怕在人际关系中受伤。 你认为与其陷入那种窘境,倒不如一开始就不与任何人有关联,也就是说,你的”目的“是避免在与在他人的关系中受伤。
一切烦恼都是人际关系的烦恼: 之所以感觉孤独,并不是因为只有你自己一个人,感觉自己被周围的其他人社会和共同点所疏远,才会孤独。我们想要体会孤独也需要有他人的存在。也就是说,人只有在社会关系中才会成为个人。。
自卑感来自主观的臆造: 事实上,问题不在于有所欠缺,155厘米的身高只是一个低于平均数的客观测量数字而已,乍看之下也许会被认为是劣等性,但是问题在于我如何看待这种身高,以及赋予他什么样的价值。
我对自己身高的感觉终究还是在与他人的比较,也就是人际关系中产生的一种主观上的自卑感。如果没有可以比较的他人存在,我也不会认为自己太矮,你现在也有各种自卑感,并深受其苦吧,但是那并不是客观上的劣等性,而是主观上的自卑感,即使像身高这样的问题,也可以进行主观性的关系。
困扰我们的自卑感不是“客观性的事实”,而是“主观性的解释”
我们无法改变客观事实,但可以任意改变主观解释,并且我们都活在主观世界中。
看社交媒体的“优秀的人生”影片。会让人觉得自己不如别人差距也追不上,每个视频能量场不同,输出观点不同。我们在每次看手机的时候提前问自己的主观,我需要怎样的信息?我要创造怎样的主观?我的时间用来享受于我有用的臆造。
越自负的人越自卑:优越情结,表现得好像自己很优秀,继而沉浸在一种虚假的优越感之中。
例如大力宣扬自己是权力者--可以是班组领导也可以是知名人士,其实就是在通过这种方式来显示自己是一种特别的存在,虚报履历或者过度追逐名牌服饰等也属于一种权势张扬,具有优越情结的特点,这些情况都属于我原本并不优秀或者并不特别,而通过把我和权势相结合,似乎显得我很优秀,这也是虚假优越情结。其根源在于怀有强烈的自卑感。
借助权势的力量来抬高自己的人,终究是活在他人的价值观和人生之中,这是必须重点强调的地方。
如果有人骄傲自大,那一定是因为他有自卑感
某人其实是想要借助“不幸”来显示自己特别,他们想要用“不幸”这一点来压住别人。
你自己都”不幸“为武器来支配对方。
在我们的文化中,弱势是非常强大,而且具有特权。 只要把自己的不幸当作保持“特别”的武器来用,那人就会永远“需要不幸”
在意你长相的只有你自己: 如果意识到竞争或胜负,那么势必就会产生自卑感,因为常常拿自己和别人相比,就会产生优于这个输于那个之类的想法,而自卑情结或优越情结就会随之而生。 不知不觉就会把他的乃至整个世界看成敌人。
也就是会认为人人都是随时会愚弄嘲讽攻击,甚至陷害自己,绝不可掉以轻心的敌人,而这世界则是一个恐怖的地方。
竞争的可怕之处就在于此。即便不是败者即便一直立于不败之地处于竞争之中的人,也会一刻不得安心,不想成为败者,而为了不成为败者就必须一直获胜不能相信他人,之所以有很多人,虽然取得了社会性的成功,但却感觉不到幸福就是因为他们活在竞争之中,因为他们眼中的世界是敌人遍布的危险所在。
把他人的幸福看作我的失败,所以才无法给予祝福。
一旦从竞争的怪圈中解放出来, 就再没有必要战胜任何人了。 也就能够摆脱或许会输的恐惧心理了, 变得能够真心祝福他人的幸福,并能够为他人的幸福做出积极的贡献。
人际关系中的“权力斗争”与复仇: 赋予过去的事情什么样的价值,这是现在的你所面临的课题。 因私愤而流露的发怒,只不过是为了让别人屈服的一种工具而已。
如果遭人当面辱骂,我就会考虑一下那个人隐藏的“目的”,不仅仅是直接性的当面辱骂,当被对方的言行激怒的时候,也要认清对方是在挑起“权力之争”。 对方只是想要 责难挑衅你,通过权力之争来达到让不顺眼的你屈服的目的。这个时候如果你发怒的话,那就是正中其下怀,关系会急剧转入权力之争,所以我们不能上任何挑衅的当。
假设你压制住了争论,而且彻底认输的对方爽快地退出,但是权力之争并没有就此结束,败下阵来的对方会很快转入下一个阶段。
复仇阶段。尽管暂时败下阵来,但对方会在别的地方,以别的形式策划着复仇,等待的进行报复。
孩子并不是受过去的原因(家庭环境)的影响,而是为了达到现在的目的(报复父母)。
人际关系一旦发展到复仇阶段,那么当事人之间几乎就不可能调和了,为了避免这一点在受到政权挑衅时,绝对不可以上当。
承认错误不代表你失败了: 如果受到了人格攻击的话,要一味地忍耐吗?“忍耐”这种想法本身就表明一样拘泥于权力之争,而是要对对方的行为不做任何反应,我们能做的就只有这一点。 我们应该学习不使用怒气这种感情方法,因为怒气终归是为了达成目的的一种手段和工具。
首先希望你能够理解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发怒是交流的一种形态,而且不使用发怒这种方式也可以交流,我们即使不使用怒气也可以进行沟通以及取得别人的认同,如果能够从经验中明白这一点,那自然就不会再有怒气产生了。
易怒的人并不是性情急躁,而是不了解发怒以外的有效交流工具。
关于权力之争还有一点需要注意,那就是无论认为自己多么正确,也不要以此为理由去阻拦对方,就是很多人都容易陷入进去的人际关系圈套。
在人际关系中,一旦确信“我是正确的”那就已经步入了权力之争。
我是正确的,也就是说对方是错误的,一旦这样想辩论的焦点,便会从“主张的正确性”变成了“人际关系的方式” “ 我是正确的”这种坚信意味着,坚持对方是错误的,最终就会演变成,所以我必须获胜之类的胜负之争,这就是完完全全的权力之争吧。
原本主张的对错与胜负毫无关系。如果你认为自己正确的话,那么无论对方持什么意见都应该无所谓,但是很多人都会陷入权力之争,试图让对方屈服正因为如此,才会认为“承认自己错误”就等于“承认失败”。
承认错误,赔礼道歉,退出权利之争,这些都不是“失败” 追求优越性并不是通过与他人的竞争来完成的。
人生三大课题:交友课题,工作课题,爱的课题:你为什么把别人看作敌人而不能认为是伙伴?那是因为勇气受挫的你在逃避人生课题。
行为方面:自立,与社会和谐共处。
心里方面:我有能力,人人都是我的伙伴意识
如果对方过得幸福,那就能够真诚的去祝福,这就是爱。
当人能够感觉到与这个人在一起,可以无拘无束的时候才能够体会到爱。
“人生谎言”教我们学会逃避: 那并不是因为无法容忍A的缺点才讨厌他,而是你先有讨厌A的这个目的之后才找出了符合这个目的的缺点。 在恋爱或者夫妻关系中,过了某个时期之后,有时候对方的任何言行都会让你生气,吃饭的方式让你不满意,在房间里的散漫姿态令你深夜,甚至就连对方睡眠时的呼吸都让你生气,这是因为那个人已经下定决心要找机会结束这段关系,继而正在收集结束关系的材料才会那样感觉。对方其实没有任何改变,只是自己的“目的”变了而已。
对于自己目前所处的状态,把责任转嫁给别人,通过归咎于他人或环境来回避人生课题。
阿德勒心理学是勇气心理学,“也就是不在于被给予了什么,而是在于如何使用被给于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