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教程以同声传译技能为主线,从听辨能力、多任务处理能力到常用技巧,每一单元都围绕核心技能展开。同时,教程强调实践应用,通过“同传实战”环节,让学习者在模拟真实场景中锻炼口译技能,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教程内容涵盖了同声传译的各个方面,从基础概念到高级技巧,内容全面且丰富。教材结构紧凑合理,每一单元都由“同传技能”“案例讲解”“术语拓展”和“同传实战”四个部分组成,逻辑清晰,便于学习者理解和掌握。
教程采用大量国际会议发言的原声录音作为训练材料,确保了口译训练的真实性。原声录音中的口语特点如口误、习惯性口头语等均得以保留,为学习者提供了身临其境的口译体验,有助于提升训练效果。
帮助学生熟练应用词性转换、增译和省译三个同传核心技能。
通过对例句译文的仔细打磨引导学生感悟工匠精神,帮助学生树立严谨的学习态度与正确的职业操守。
根据本单元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本次教学主要使用问题导向教学法和互动教学法。
问题导向教学法主要用来解决教学过程中学生遇到的各类学习疑难。在本次授课中,教师根据课前驱动任务,课堂促成演练,课后巩固评价三个层面动态了解学生对“长句切分”和“顺句驱动”概念的理解,对词性转换、增译和省译三个技能的应用,设计教学问题,启发学生思考,提供示范讲解,逐步帮助学生克服学习难题。
互动教学法能提升师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通过学习通平台发布形式多样的同传技能活动,学生通过讨论区发布自己的练习成果,在自我练习之外查阅其他同学的同传表现,配合老师的适时引导,极大的激发了他们的专注能力和学习兴趣
《同声传译》课以文秋芳教授的“产出导向法”为理论支撑。该理论体现了“学习中心、学用一体、文化交流、关键能力”的教学理念,教学过程由输出驱动、输入促成、以评为学三个过程循环构成。
课中在课堂进行讲、练、用的教学活动。教师通过泛雅平台自建课程站点的丰富学习资源进行同传核心技能的讲解,通过组织主题讨论、选人、抢答、投票等教学活动帮助学生练习同传技能,解决学习疑难,通过巩固练习帮助学生提高运用能力,促成学生实现学习目标。
课后通过评价作业,巩固所学,衔接新知,形成新一轮的同传输出驱动,为下一次同传授课做好学习准备。
Excerpted text of speech by EU Trade Commissioner Peter Mandelson at the Stocktaking Conference on Trade Sustainability Impact Assessments in Brussels on March 21,2006
该练习的设计旨在了解学生对本节同传技能的预习效果。单句同传的练习方式一方面能够帮助学生了解自己对知识点的掌握,另一方面能够发现学习疑难,激发学习动力。
线下教室面对面授课,学习通多样化线上教学工具辅助课堂教学。
通过积极导向的整体评价,引入到学生课前任务中出现的共性技能掌握难点,聚焦到本节课的重点教学任务。
快速反应游戏:在屏幕上展示一系列图形或单词,要求学生尽快将其翻译成目标语言。鼓励学生快速作出反应,此环节旨在调动学生学习兴趣,集中注意力进行下面的教学内容。
通过老师课堂讲授的形式帮助学生检查自己对理论的理解程度
老师在这一部分主要起教学引导作用,学生练习时可以聆听学生的口译表现,并给予适时指导。
在练习结束后,根据口译质量评价指标对自己的同传表现进行多维度评价,并将评价上传至学习通讨论区。
讲授部分采取教师讲解、示范、学生尝试技能应用的三步训练法。
词汇积累属于知识目标范畴,教师进行必要的拓展说明。
学生将通过小组协作、分组讨论的参与式学习方式完成学习任务。
1) 阅读课本P68-72页内容,预习信息重构、归纳概括、信息等待、合理预测同传技能的知识。
本次授课学习效果围绕线上流程评价、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三方面展开。
本次授课结束后,任课教师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教学方法、
本次课程的主要目标是帮助学生掌握同声传译视译的三大基本技能,提高语言转换的速度和准确性。从课后反馈来看,大部分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视译的基本技巧,但在语言转换的流畅性和准确性方面还存在个体差异。
本次授课的教学内容包括技能讲解、技能练习和实战演练三部分。技能讲解部分通过理论和实例相结合的方式讲授了长句切分、顺句驱动两个概念和词性转换、增译、省译三个同传技能;技能练习部分,教师带领学生一起进行单句视译,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同传技能。实战演练部分,学生通过独立练习,进一步加深了技能理解,提高了技能应用的能力,强化了语言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整体上教学内容安排科学合理,学生课堂表现较为满意。
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基础水平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在这次教学中,我发现大部分学生的学习态度是积极的,但也有部分学生存在畏难情绪,对于复杂的语言转换感到困惑。此外,学生的语言基础水平参差不齐,这也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挑战。针对这些问题,一方面在授课中应对学生积极鼓励,另一方面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差异化教学,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本次教学采用了理论讲解、案例分析和实战演练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有助于学生在理解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实际操作提升技能。但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部分学生对于案例分析的理解不够深入,导致在实战演练中无法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因此,在未来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重案例分析的深入剖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在本次同声传译视译技能授课中,我主要采用了问题导向和任务型两种教学法。在同传技能讲解和练习中,通过问题导向法,我通过提问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视译技能在文本中的应用,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然而,部分问题的难度和深度尚需优化,以更好地适应学生的思考水平。任务型教学法主要用于实战演练,通过设定具体任务,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知识、提升技能。但任务的设计仍需改进,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整体上,课堂氛围活跃,学生们表现出较强的学习热情和参与意愿。但在一些高难度的练习中,部分学生显得有些焦虑和不自信。未来需要在课堂上更多地鼓励学生,增强他们的信心,同时提供更多的个别指导和支持。
教学目标明确且达成度高:本次教学清晰地设定了掌握视译基本技能的教学目标,并在课程结束时,大部分学生能够基本达成预期目标,体现出教学目标设定的合理性。
教学内容丰富且实用:课程涵盖了视译的核心概念、技巧和实战演练,确保学生既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能通过实际操作提升技能,体现了教学内容的全面性和实用性。
学生参与度高:在问题导向和任务型教学法的引导下,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实战演练,表现出浓厚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在部分教学环节中,时间安排和节奏把控不够精准,导致部分学生在某些环节上花费了过多的时间。未来需要进一步优化教学过程,确保每个环节都能高效进行。
由于学生语言基础水平参差不齐,部分学生在学习中遇到了困难,但未能得到及时的帮助和指导。未来需要更加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采取差异化教学策略,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