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亡国灭种的《风波》,你并没有《奔月》置身渡外,也没有《彷徨》停滞不前,而是以笔《铸剑》卫《明天》,以命《呐喊》誓《补天》。
这篇写得饶有趣味的《补天》,正是《故事新编》全集里,最早成书的一篇,写于1922年。按序言里的说法,曾收录于《呐喊》集里,后来因为反感成仿吾的吹捧,顺手删掉了。最早发表时的名字是《不周山》,后来收录到《故事新编》时,改为《补天》,保持了两字标题的一贯风格。
第一篇《补天》——原先题作《不周山》——还是一九二二年的冬天写成的。那时的意见,是想从古代和现代都采取题材,来做短篇小说,《不周山》便是取了“女娲炼石补天”的神话,动手试作的第一篇。首先,是很认真的,虽然也不过取了弗罗特说①来解释创造——人和文学的——的缘起。不记得怎么一来,中途停了笔,去看日报了,不幸正看见了谁——现在忘记了名字——的对于汪静之君的《蕙的风》的批评,他说要含泪哀求,请青年不要再写这样的文字。②这可怜的阴险使我感到滑稽,当再写小说时,就无论如何,止不住有一个古衣冠的小丈夫,在女娲的两腿之间出现了。这就是从认真陷入了油滑的开端。油滑是创作的大敌,我对于自己很不满。
------------------------------------------------------------------------------(注释)
①弗罗特说弗罗特:这里所说的“弗罗特说”,即指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作者对这种学说,虽曾一度注意过,受过它的若干影响,但后来是采取怀疑和批判的态度的;在一九三三年所作《听说梦》(收入《南腔北调集》)中,他曾批评过这种学说。
②指胡梦华对汪静之的诗集《蕙的风》的批评。《蕙的风》于一九二二年八月由上海亚东图书馆出版后,南京东南大学学生胡梦华在同年十月二十四日上海《时事新报·学灯》发表一篇《读了〈蕙的风〉以后》,攻击其中某些爱情诗是“堕落轻薄”的作品,“有不道德的嫌疑”。鲁迅曾对胡文进行过批评。参看《热风·反对“含泪”的批评家》。
在《补天》的开头第一节,即向我们展现了一幅“粉红”天空、“绿色”浮云,忽明忽灭眨眼的星,血红云彩里如流动金球包在荒古的熔岩之中,桃红和青白色斗大杂花的瑰丽雄奇的神话世界。而人类的创造者,古民的化身,天地间的大神女娲,就出现于这样的色彩斑斓。
鲁迅先生不仅以辛辣的笔调讽刺批判了专制文化腐蚀民众魂灵的可悲性,而且在更深层的历史烟云中,细腻地描绘出民众魂灵变迁的过程,尤为重要的是,鲁迅通过重塑女娲形象,极大地扩展了被专制文化模式压缩了的情感领域,在审美创造中为重塑新的民众魂灵开创出一条崭新的道路,为近代革命打造一位精神领袖和伟大先驱。
“唉唉,我从来没有这样的无聊过!”伊想着,猛然间站立起来了,擎上那非常圆满而精力洋溢的臂膊,向天打一个欠伸,天空便突然失了色,化为神异的肉红,暂时再也辨不出伊所在的处所。
→无欲无求,无聊才是创新的原动力。女娲因无聊而造人,那么无聊是真的无聊吗?或许,无聊才是无意识的动机,这可能才是发自内心的热爱。造人如此,其他亦然。
·创造者与被创造者&启蒙者与被启蒙者(A鲁迅【革命先驱】X国民【社会群众】+B老师X学生)
①|女娲-A鲁迅先生+B老师 ②|人-A国民+B学生 ③|补天-A文学救国+B教育事业
在《故事新编》之《补天》中,女娲是创世者,她具有伟大的神力和创造力,是强大的,任性的,执着的;但她又是孤独的,是不被理解的。
鲁迅先生就如同女娲一般,在旧中国黑暗的社会环境中,宛如在混沌里开辟新的天地。鲁迅所处的时代,封建礼教、旧传统观念如重重迷雾笼罩着人们的思想,国民处于蒙昧状态。鲁迅以笔为剑,以文为盾,塑造了一个全新的思想世界。他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像《呐喊》《彷徨》等,这些作品深刻地剖析了社会的病态和国民的劣根性,就像女娲创造人类生存的空间一样,鲁迅为国民创造了一个审视自我、认识社会的思想空间,开启了民智,成为民族精神世界的创造者。
老师拥有丰富的知识和育人的能力,就像女娲拥有创世的力量。他们站在教育的前沿,通过精心的教学设计、生动的讲解,如同女娲塑造人类的身体和灵魂一般,塑造着学生的思想和品格。而且,女娲对于人类有着一种呵护之情,希望人类能够在世界中好好生存和发展;老师也对学生有着深深的关怀,期望他们在知识的海洋中茁壮成长,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老师是知识世界里的女娲,用教育的 “泥土” 塑造学生这一 “人类” 群体。
伊将手一缩,拉近山来仔细的看,只见那些东西旁边的地上吐得很狼藉,似乎是金玉的粉末(6),又夹杂些嚼碎的松柏叶和鱼肉。他们也慢慢的陆续抬起头来了,女娲圆睁了眼睛,好容易才省悟到这便是自己先前所做的小东西,只是怪模怪样的已经都用什么包了身子,有几个还在脸的下半截长着雪白的毛毛了,虽然被海水粘得像一片尖尖的白杨叶。
“我师反走,我后爰以厥首触不周之山,折天柱,绝地维,我后亦殂落。呜呼,是实惟……”
当初本想用和天一色的纯青石的,然而地上没有这么多,大山又舍不得用,有时到热闹处所去寻些零碎,看见的又冷笑,痛骂,或者抢回去,甚而至于还咬伊的手。
顶长方板的便指着竹片,背诵如流的说道,“裸裎淫佚,失德蔑礼败度,禽兽行。国有常刑,惟禁!”
在当时的中国,国民正如女娲所造之人。国民长期受到封建专制的压迫,思想被禁锢,面对国家的衰败和民族的危机,大多表现出麻木不仁。他们在封建礼教的束缚下,如同被无形的力量驱使着,不知反抗,不知觉醒。这些国民就像女娲创造出的人,在一个未经启蒙的状态下生存,需要有像女娲赋予人类智慧潜力一样的力量来引导他们,而鲁迅等启蒙思想家就承担了这样的使命,试图将国民从这种蒙昧中解放出来。
学生们带着纯真和求知欲,就像女娲创造出的人带着原始的生命力,且都具有个性或称千姿百态。他们在知识的获取过程中,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和困惑,需要老师的引导,这正如同人类在发展过程中需要应对各种自然和社会的挑战一样。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不断学习知识、培养能力、塑造价值观,逐渐从幼稚走向成熟,就像女娲创造的人从蒙昧走向文明,在教育的滋养下开启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女娲补天是为了挽救濒于崩溃的世界,防止天地塌陷,使人类能在一个安稳的环境中生存和发展。在近代中国,国家内忧外患,社会千疮百孔,民族面临着生死存亡的危机。
鲁迅倡导的文学救国正是一种挽救民族危亡的努力。他通过文学作品揭示社会的黑暗和腐朽,批判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让沉睡中的国民看到民族所处的困境。他的文字就像女娲补天的五彩石,试图填补国家精神层面的空缺,修复民族被侵蚀的灵魂,唤起国民的民族意识和反抗精神,以达到拯救民族、使国家重新走向繁荣昌盛的目的,其意义与女娲补天对于人类世界的存续价值相似。
教育事业是社会发展的基石,它能够弥补社会中知识和智慧的 “漏洞”。通过教育,人类的文明得以传承和发展,避免因无知和愚昧而导致社会的 “崩塌”。就像女娲补天用五彩石使天空恢复完整一样,教育事业用知识的力量填补人们思想上的空缺,使整个社会保持稳定和进步的态势。它培养出一代又一代有知识、有素养、有能力的人,这些人就像女娲补天后世界中健康成长的人类,推动着社会不断向前发展,让人类社会这个 “苍穹” 永远稳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