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从来就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熬过寒冬的互联网公司,就像种牛痘一样,将获得抗寒免疫力,势必迎来春暖花开。而这场寒冬最大考验是,这批新进的基本没经历过经济周期的创业者,如何面对骤变的融资环境和挑战。
起初一切是那么顺利:融资简单,团队扩张,成长迅速,都按照预先设定剧情发展。创始人只要有BAT或是大公司背景,融资都手到擒来,投资的逻辑被设定为人为重,核心竞争力是团队。
然后,“他,融xx金额,几分钟搞定投资人”的标题充斥朋友圈。不知什么时候养成这样的风气——融到了钱被四面八方恭喜祝贺。融资是一个新挑战的开端,融到钱越多,代表的责任越大,并没有什么好值得祝贺的。
2015年有一大波的人是被“忽悠”出来创业的,相当多团队的融资没有做过商业计划书,只要团队背景OK就能拿到钱,你不投会有其他人投。许多投资人处于一个很有趣的状态“帮朋友创业”,就像老罗做锤子之前见陌陌唐岩,说唐岩当时处于“一个满脑子帮朋友创业的状态”,仅认识一个多星期就打钱。
越来越多的创业者卡在一个比较尴尬的阶段——Pre-A,这个阶段算A轮体量不够,但天使轮的钱已经用地差不多了,需要一笔钱过渡。倒下的创业公司里,O2O创业首当其冲,接下来这类消息将会听到的越来越多。哪怕团队背景越来越优秀,像蜜淘、微微拼车、淘在路上这类明星企业还是相继倒下。
估值超过10亿的创业公司,创始人都会陷入自我迷失,更不用说普通创业者。就像微微拼车的创始人坦言“高速增长掩盖了很多问题”,当创业公司处于高速增长、目标一致时一切都不会成为问题,但增长停滞的时候一切又回到台面上变成了问题:战略出现分歧,管理成为问题,内耗严重,团队变得无法掌控。